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如来立禁戒说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31 09:07:07
戒是防止的意思,能防非止恶;律是应当如此的意思,应当如此行持。戒与律合称戒律,是三藏教法之一,亦是三学之一。佛陀制戒的目的是为了使佛弟子能防止非法,制止恶行,具足惭愧,和合僧众,从而依戒得定,因定发慧,断尽烦恼,究竟漏尽,并能使不信佛者生起信心,使已信佛者信心坚固,令正法久住于世,饶益无量有情。依据律藏的记载,佛陀制定诵戒羯磨,缘起于摩竭陀国国王频毗沙王的建议。他发现沙门外道于布萨日对人们说法,因

戒是防止的意思,能防非止恶;律是应当如此的意思,应当如此行持。戒与律合称戒律,是三藏教法之一,亦是三学之一。佛陀制戒的目的是为了使佛弟子能防止非法,制止恶行,具足惭愧,和合僧众,从而依戒得定,因定发慧,断尽烦恼,究竟漏尽,并能使不信佛者生起信心,使已信佛者信心坚固,令正法久住于世,饶益无量有情。

依据律藏的记载,佛陀制定诵戒羯磨,缘起于摩竭陀国国王频毗沙王的建议。他发现沙门外道于布萨日对人们说法,因而赢得信众的尊敬、信心与供养,乃向佛陀建议僧团也可以这样做,能令众得福,并使正法久住。佛陀便规定比丘每半月集会布萨。严格地说,诵戒是布萨长净仪式中的重要步骤。布萨是梵语,翻译为长净,即安住于清净戒法中,令身心得以清净。又称说戒,指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请一位上座比丘诵读戒本,诸比丘中若有于过去半月内犯戒者,须于大众前忏悔,使比丘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四分比丘戒本》颂云:“一切众律中,戒经为上最,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半月诵戒不仅四分律中有,而且五分律、十诵律、有部律中都有此规定。从十六日至三十日(月小至二十九日)名为黑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名为白月。以此黑白月用来表示善恶二业,善欲其圆,恶欲其尽。又,白表智德,黑表断德,故立半月半月布萨说戒,令断证圆满。《南山律》云:“布萨者,此云净住,净身口意,如法而住。又称长养,指每半月集众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十诵律》云:“布萨法者,半月半月,诸比丘和合一处,自筹量身,昼作何事,夜作何事,从前说戒以来将不作罪耶,若有罪者,当向同心净戒比丘如法忏悔。”

\

菩萨戒《梵网经》云:“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明确宣说了佛制每半月诵戒。经中又云:“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常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诵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座,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若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

诵戒布萨的意义略有四种:一、读诵通利,忆持不忘;二、检点过去,犯者忏悔;三、依戒立誓,未来不犯;四、合和僧团,正法久住。

\

一、读诵通利,忆持不忘。

受佛戒者,应依所受戒的戒条行持,这是受戒的真实义。既要依戒而行,就必须熟悉戒条,否则怎么能护持身口意三门不违犯戒律呢?受戒者领受戒法及戒体之后,恐有遗忘,或有意无意之间有所违犯,因此在固定的时间(每半月)中,或一人,或多人,共同重诵戒条,以温故知新,再次互相提醒警惕,从而清净守持戒律。虚云长老开示说:“半月诵戒,诵完要记得,口诵心惟,遇境逢缘,就不犯戒,不起十恶,佛制半月诵戒之意在此。”《十诵律》云:“善广诵戒,持律有五利:知出家法,知羯磨,知威仪,知依止,知障道法不障道法。”

二、检点过去,犯者忏悔。

诵戒时,当诵到某条戒有犯者,犯戒比丘应向大众发露表白,祈求僧众原谅,祈求本师佛陀宽恕,以悔过自新。若不发露,得妄语罪,如《十诵律》云:“诵戒经时彼问清净不,而实不清净,自知有犯,作覆藏心默然而住,此之妄语得突色讫里多。除向所说四种妄语,诸余妄语悉得波逸底迦。波逸底迦者是烧煮堕落义,谓犯罪者堕在地狱傍生饿鬼恶道之中受烧煮苦。又此罪若不殷勤说除,便能障碍所有善法,有此诸义故名波逸底迦。”通过诵戒,应使僧团得以清净。若有犯根本戒者,有覆藏心,不共住,请其离开僧团。犯根本戒无覆藏心,及犯僧残罪,通过在僧众面前忏悔,并给予一定的惩罚,使其得以清净。犯堕罪、向彼悔、恶作等,发露忏悔得以清净。通过诵戒,使犯戒者通过忏悔,出罪还净,并使其心相续远离犯戒垢染,得到安乐。戒经中说:“有罪则忏悔,忏悔则安乐。”

三、依戒立誓,未来不犯。

犯戒者既已向大众发露,对所犯罪深感后悔,当依戒立誓,今后永不再犯。僧众予以证明,并对其监督,促使比丘不忘誓言守戒清净。要持戒清净,一靠自觉,二靠外缘。自己有出离心、菩提心,并已发誓受持清净戒律,再借助僧众诵戒这一良好的增上缘,可以促使比丘于未来不违犯戒律。

四、和合僧团,正法久住。

诵戒使僧团清净,僧众对所受戒法善加护持,相互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不诤,和合共住,可使正法久住于世。

经论中有很多诵戒的教证。《四分律》卷第一云:“尔时说戒日,众多痴比丘,集一处住,语上座言说戒。答言,我先不诵戒。次语中座下座说戒,皆言不诵,即不成说戒。尔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众多痴比丘不应共集一处,既不知戒,复不知说戒,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自今已去,制五岁比丘诵戒羯磨,若不诵戒羯磨者如法治。”此是佛制戒腊五年比丘诵戒羯磨。《五分律》卷第七云:“持律者,有五事。一者诵四事至二不定法;二者诵四事乃至三十事;三者广诵二百五十戒;四者广诵二部戒;五者广诵一切律。若比丘不诵戒,非安居时,应依前四种持律;安居时,要应依广诵一切律者,若不依突吉罗。”

诵戒可治乱心病,如《治阿练若乱心病七十二种法》(尊者舍利弗所问,出杂阿含阿练若事中) 治犯戒法云:“尔时律师,复应以律检问此人。复教诵戒,经八百遍,然后方与,如净比丘,得无有异。”诵戒可治鬼魅恼害,如《初学坐者鬼魅所著种种不安不能得定治之法》(尊者阿难所问)云:“若见此者,当急治之。治之法者,教此行人,埠惕来时,一心闭眼,阴而骂之,而作是言,我今识汝,知汝是此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汝为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若出家人,应诵戒序。若在家人,应诵三归五戒八戒。鬼便却行匍匐而去。”

诵戒当诵全部二百五十戒,不应只诵四根本十三僧残等,《四分律》卷第十七四云:“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众多比丘共集在一处,诵正法,诵毗尼。时六群比丘自相谓言,此比丘等集在一处,诵正法,诵毗尼。彼诸比丘诵律通利必当数数举我罪。我今宁可往语彼比丘:长老何用此杂碎戒为,若欲诵者,当诵四事。若必欲诵者,当诵四事十三事,余者不应诵。何以故?汝等若诵者,使人怀疑忧恼。时六群比丘便往语彼比丘言:长老何用诵此杂碎戒为,若欲诵者,当诵四事。若必欲诵者,当诵四事十三事,余者不应诵。何以故?说是戒时,令人怀疑忧恼。余比丘即观察,此六群比丘欲灭法故作是语耳。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欲灭法故,作如是语耶?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欲灭法故作如是语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说戒时作是语:大德,何用说是杂碎戒为,说是戒时令人恼愧怀疑。轻呵戒故波逸提。比丘义如上。彼比丘若自说戒时,若他说时,若诵时,作如是语:长老,何用诵此杂碎戒为,若欲诵者,当诵四事,若必诵者,当诵四事十三事,何以故?若诵是戒时,令人怀疑恼愧。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诵戒时,僧众当聚精会神听,于所诵戒了了分明,若愚昧无知,不知道于所犯罪应如法忏悔,则其罪重,再增无知罪。《四分律》卷第一云:“彼比丘若自说戒时,若他说戒时,若诵戒时,作如是语:长老,我今始知是法戒经所载,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余比丘知是比丘二三在布萨中坐,何况多。彼比丘无知无解,随所犯罪,应如法治,应重增无知罪。长老,汝无利不善得。汝说戒时,不善用意思惟,不一心听法,无知故重,与波逸提。”

历代祖师大德对诵戒都很重视。明代莲池大师说:“念戒,就是随时慎重地告诉自己要守戒,看住自己的思想、念头,只能起至善的念头;至于坏念头、恶念头,绝对动都不能动,以免犯戒。万一不慎无心而犯戒,应该勇于忏悔,披陈发露,将罪相、罪根、罪业彻底忏除,尔后不得重蹈覆辙,历史重演,并时常诵戒,守戒如掌中珠,如是持之以恒,是名熏戒,让戒行日益成长,因而增进菩提道业。”

虚云长老认为,无论禅、净、密、教,各个法门均要以持戒为根本。如不持戒,不论修学什么,都是外道;不论如何修法,都不能成佛。因此,他一生以严净毗尼,行头陀行著称。虚老所主持的寺院都是年年讲戒,月月诵戒,从不荒废。《虚云和尚年谱》云:“丛林布萨,一个月内黑月白月两回。梵网经,四分戒本,每月本来都要诵两次。今只半月诵梵网经,半月诵四分戒本,已省略了。┅┅戒律条文多少,怕你忘记,所以每月二戒都要诵二次。菩萨戒是体,比丘戒是用。内外一如,则身心自在。诵戒不是过口文章,要说到行到。讲到持戒也实在为难,稍一仿佛就犯了戒。持戒这事,如头上顶一碗油似的,稍一不慎,油便漏落,戒就犯了。初发心的格外要慎重,很多人年老还靠不住,果能一生直到进化身窑,那时都不犯律仪,才算是个清净比丘。戒律虽有大小性遮之分,皆要丝毫不犯,持戒清净如满月,实不容易,不可不小心。未曾受戒的,别人诵戒不能往听。只能诵戒前在斋堂听法师嘱咐,不要忘记出家根本。”

倓虚老法师制定的《湛山寺共住规约》中就规定每半月要诵戒。若不诵戒是有违律本的。《弘一大师文集》引用唐义净三藏的话说:“岂有欲受之时,非常劳倦,亦既得已,戒不关怀,不诵戒经,不披律典,虚沾法伍,自损损他,若此之流,成灭法者!”广化律师《四分律比丘戒本讲义》中说:“余尝自愧业障深重,故于出家受沙弥戒之日起,每晚持诵沙弥律仪若干节,迄受三坛大戒之后,即单日菩萨大戒,双日具足戒,更番持诵,不敢或息。民国五十一年初主灵隐佛学院,开学不久,我提议每半月法师与比丘学僧,共集诵戒,即有人讥为‘多事’。尔后每逢诵戒,皆啧有烦言。某日诵戒之时,有一学僧未来,亦未请假,着人去催,回来说:‘他在床上蒙被哭泣。’余心知有异。诵戒之后,该僧寅夜来余室,哭诉他于日前已破戒,故不敢参加诵戒,并请办理退学返俗去。此人去后,我将他离院原因向大众宣布,方知诵戒威德,不可思议。从此每半月诵戒,皆乐于参加矣!”

受戒和学戒的目的,是在持戒,如果受而不学,那是懈怠愚痴;如果学而不持,那是说食数宝。佛陀制戒是要佛子去遵行实践的,不是仅让佛弟子们增长见闻,充实话柄,用来批评这个法师犯戒,那个比丘尼不规矩。互相指责是今日佛门最感痛心的事!佛门丑事,多半是由佛教徒自己传播出来的,而且添油加醋愈传愈不像话。你说我的丑事,我揭你的疮疤,唯恐说得不狠,唯恐揭得不深,到最后,使人听来,简直就没有一个是比较清净的佛弟子了。这不仅毁了佛子自身的名誉,也破坏了许多善信的信心,尤其糟糕的是损坏了三宝的尊严。

如果所有的佛弟子,人人都能学戒持戒,犯戒的人固然少了,对于犯戒者的妄加批评,乱施攻击,也不会有了。因为一个真正持戒的人,他是不希望自己犯戒的,如果见他人犯戒,他只有向那个犯戒的人当面劝告,乃至再三劝谏。经过劝谏,听者当然好,假若不听,可在布萨诵戒之时,为之举罪,由大众秉公处断。不可以随见随说,不分场合不拘时间,也不管听者的身分。要不然,他说他人犯戒,如果说的是真话,他自己便犯了“说四众过”戒。如果所说不实,更加犯了“妄语戒”。如果被说者是出家人,他则犯了“毁谤三宝戒”。这三条,都是菩萨的重戒,无论在家出家,都犯菩萨波罗夷罪。波罗夷罪是现在失去戒体,死后当堕地狱的大罪。若犯一条,堕地狱的时间是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相当于人间的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万年。所以一个持戒严谨的人。绝不会轻易说他人犯戒,如果常常爱说他人犯戒的人,他自己首先就是一个常常犯戒的人。

佛门的戒律是有层次阶段的,所以在身分上说,也有严格的区别。依羯磨法的规定,佛子若犯戒,以其犯戒类别的轻重,或在一位、二位、三位清净比丘前发露忏悔,或在大众僧前发露忏悔。如不自行发露,见他犯戒的人,应该劝他发露忏悔,如是三谏不听,应在大众羯磨之际,为之举罪,使大众以会议方式来处罚他。但是举罪也有层次类别的限制:比丘可举七众过,比丘尼则可举除比丘外的六众过;出家众可举在家众之过,在家众不得举出家众之过。不可随便举他人之罪过,这不是佛制袒护比丘,而是因为比丘可以研究一切戒律,可以教诫一切人,余众则不能。比丘尼不得研究比丘戒,怎会知道比丘犯了什么戒?至于在家二众,不许听诵大戒,怎会明白大律的内容,而来指责出家人犯了什么戒?再说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僧团制度,出家人犯戒,自有僧团的制裁,在家人岂能越阶犯上,而来冒渎举罪?同时,一个未通大律,未能对大律的开、遮、持、犯有通体认识的在家人,即使举了出家人的罪,也是每举不中的。

综上所述,比丘僧团举行半月半月诵戒的羯磨法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理应依佛制,按祖师的规矩恢复诵戒,以此清净罪障,增长福慧,使僧众和乐,正法久住。(信息来源:摘自《菩提道》)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