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妙福论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31 09:09:12

\

  “福”说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世间种种“福气”无非是因为拥有种种外物而生起的心理快乐和满足,或炫耀这些拥有时产生的心理荣誉感、自尊感、优越感,凡此种种,最后都会落实在心理上。很明显,外物本身并不是“福”,心理的某种特殊状态才是“福”。这样一来,我们不禁要问:心理一定要依赖外物才能产生“福”的状态吗?或者说,我们一定要付出追逐外物的代价吗?  由此问题,我们就开始了一个新层次的观察和认识,我们就开始接触生命和宇宙的另一个层面。我们通过对人类情况的粗浅观察和对自己心理的深入洞察,就会得出结论:“福”或者“幸福”这种心理状态其实并不一定要依赖外物才能生起,它能够由心之自身直接转变而来。  生活中不乏这种事例:一个富翁可能过得很烦恼,一个乞丐也许过得逍遥自得;一个有权势的人可能整天提心吊胆,甚至得不到善终,而一无名小卒倒能自由自在,四海游历……这类事情只在身边就可以发现许多。它们说明,外物并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而修行人能够清晰地观照自心,犹如常人观察外境。在这种时候,修行人发现,当“心”成为自己所观察的“境”后,它就能随自己的意愿而转,想它快乐就能快乐,想它无欲就能无欲。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是心的状态可以依赖自心而改变;其二是心有很多深浅不同的层次,较深层次者能认识和改造较浅层次者。  由此我们发现,人类可以得到更完美的快乐和幸福。如果站在人生一世的角度观察,这种快乐和幸福几乎是恒常的、真实的、不付代价的。因此,它比前面论议的那种人间世福要有价值得多。我们也就把它区别开采,称其为“妙福”。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提到天堂及其福乐,把它作为自己努力达至的目标。确实,人从人间离开后,有的会化生于天堂,而且天堂是多层次的,它们的福乐也是多层次的,而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快乐和幸福,没有人间这充斥于世的污浊、混乱、恶行和苦患,天子们尽情地享受那清静、微妙的福乐——天福。  你一定注意到,在上述论议中妙福和天福的相似性。你看,妙福是深浅不一各心理层次的福乐状态,天福是高低不一各天的福乐境界。由此,你悟出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吗?  请让我告诉你:你的心就是天堂,天堂就是你的心。当你在世时,心仅仅是“心”;当你去世后,心化现出你的身相,并单独或与其他众生之心共同化现出天堂中的种种外境。于是,一个人去世了,一位美丽的天子诞生了。  当然,你的心也能是地狱,地狱也是你的心。到底成为什么完全取决于你心的状态,间接地,还包括你种种的身心行为及对外界人、事、物的影响。  如果你的心处于很善美、很清净、很快乐、很满足等优良状态,在人间你便享受着妙福——天福在人间的投影;去世后便生于天堂,享受天福——脱离了世间恶浊苦患干扰的纯粹的妙福。  相反,如果你的心很丑恶、很躁乱、很苦痛、很贪求,在人间你便蒙受着地狱之苦;去世后,这些“苦”便形象逼真地显现出你陋劣的身相、可怖的外境以及痛苦万分的经历。  看到这儿,请你不要产生这种见解:天堂和地狱不过是心理的一种幻觉而已,其苦乐只是一场梦幻,不足为虑。如果你生起了这种邪见,说明你并未通达天堂、地狱还有人间的真实所指,并会因此生起种种恶行而招致苦报。  实际情况是,如果你觉得天堂、地狱只是一种梦幻,那么你应该同样深心地觉得,人间也是一种梦幻,与天堂、地狱毫无两样,没有任何更实在一点的特殊性,都是心的变现而已;如果你觉得人间是一种实在,看得见摸得着,那么你应该同样地认识到,天堂、地狱也完全是一种实在,那其中的众生一样看得见它也摸得着它,同样有自己的身相、外境、经历、作为、认识、感受等等,比起你的人间丝毫不缺少什么。所谓一实一切实,一虚一切虚,正是它们关系的写照。  在本文中,我们不准备站在广大的时空角度上去作论议,而主要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天福只是随缘提提而已,不作详细具体的论述,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妙福上。而天福呢,你也就可以比类而推了。  妙福是不同心理层次的状态优化,优化的层次越深,获得的福乐也就表现得更长久、更真实、更少代价。长久得可达几百年、几万年、几亿年乃至更长;真实得一百元、一万元、一亿元乃至更多的外物损失也不能动摇损坏;更少代价得乃至无须任何劳作就能拥有整个世界。  看到这儿,你也许觉得是痴人说梦吧,或者大发愤慨:不劳作不付出就拥有整个世界,就算是真的也是极大的恶行,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虫。  如果你这么想,说明你还未悟得很深。且别忙着去对这类超人间的问题作定论吧!你应该了解,如果一个人优化了极深层次的心态,这就意味着优化了相应层次的天堂,而间接地,也是优化了人间乃至整个宇宙和法界,他作出的贡献比你单钝生产出一些产品要伟大和深远得多。因此,他获得的福报也会比你大得多。你看,这完全合情合理,且为客观规律使然,丝毫不必大惊小怪的。  妙福是人类的精神享受。比较而言,现代社会中人类物质享受已相当充足,而精神享受却日见枯竭,也就是说,物质文明在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却日益没落。  自然规律决定,在形式上应由精神主导物质,一如应由人心主宰人体。而现在人类之所为,却越来越走向物质主宰精神,背离了自然的和谐与合理,从而使人类走向各类苦难和灾患,人类及社会变得越来越失去生命灵性而成为机械、呆板的机器。  《中阿含经》云:人间最美的乐音不及四天王天最差的乐音,依次地,某一天的最美乐音也比不上更高一层天的最差乐音。乐音是如此,种种色相庄严也是如此,福乐的感受还是如此。对应地,妙福也呈现出这种层层深化的现象。当你进入较深层次的妙福时,观察体会那些较浅层次的福乐,简直就和嚼蜡吞药无异。由此,对那些较低层次的人们,你就会生起深深的同情、惋惜、伤感,叹惜他们为何这样愚昧,这样坚执于苦海而不愿出离。如果你由此竟生起了对人类的慈悲救济之心,为了人类的得救而不辞自身的劳苦,那么,当你在世时,会利益大众;当你去世后,会生于天堂,受种种真、能、善、美、乐的熏陶锻炼。在一个适当的时机,你会随着往昔的慧悲愿力,偕同志愿相同的诸天眷属降生于世,在人间创立或传播种种与天福或妙福相应的教义,救济大量人众生于天堂。直至你一期生命结束,又回归到诸天之中。 那时,人们说你是宗教家、慈善家、教育家,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更愿意像民间所说的那样,称你是“天子下凡”,虽未入于菩萨正位,但已种下菩萨之根。由此功德,总有一天,你能升进于佛菩萨功德大海。  因此呢,妙福有一个与普通世福迥异之处。这就是世福的实现往往伴随着他人的损失,比如你成了上司别人自然就成了下属,你的利润加大别人自然就多付出价钱。尽管实际上,这是你该得他该失的合理现象,但毕竟当其之时,在形式上是“损人利己”的,或者说是合理不合情的。妙福则无此现象,相反,当你获得妙福时,你就自然而然地能更多更自愿地去“损己利人”,而同时也就更增进更丰厚了你的妙福,自然实现了自他共利的和谐美好,这也是妙福或天福的殊胜之处之一。  如果哪一天,你对妙福生起了深深的希求之心,那么,就请去多多观察吧,去发现那些貌似无福而又生活得痛快淋漓、自由自在而又乐于助人的人,到他们那儿去受启示和熏陶,你就会逐渐进入妙福之门。而更重要的,是发现和主宰自心,修炼自心,在精勤的修行中去直接与妙福相契合。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成语名称以简驭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成语名称以瞽引瞽成语拼音yǐ gǔ yǐn gǔ成语...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成语名称以直报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