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学佛必须明白的因果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1-02 09:10:49
学佛必须明白的因果(发帖人:原平市居士)昌臻法师一九九六年秋季因果问题,属于佛教的基础理论,也是佛法的核心。不明白因果,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所以,弄清因果问题,示学佛的一个重要前提。下面分四个问题谈: 一、因果规律和它的重要性 因果,又叫业、因、果、报。业:梵文译音,意为造作、活动。指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身、口、意“三业”。包括善业、恶业、无记业(不受果报的)。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业,却有很大的力

学佛必须明白的因果(发帖人:原平市居士

昌臻法师一九九六年秋季

因果问题,属于佛教的基础理论,也是佛法的核心。不明白因果,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所以,弄清因果问题,示学佛的一个重要前提。下面分四个问题谈:

一、因果规律和它的重要性

因果,又叫业、因、果、报。业:梵文译音,意为造作、活动。指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身、口、意“三业”。包括善业、恶业、无记业(不受果报的)。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业,却有很大的力量。可以说,我们人生示受着业力的支配的。业就是因。因,就是原因,也叫业因。果,是结果。报,是报应,是回报。缘,就是条件,因缘结合,才产生果报。佛经偈语已说得明白:“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亡失,消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起一个念头,都是在种因,在造业。根据所种的善因或恶因,即造得善业或恶业的不同,都会受到不同的恶报。概括得善,就有什么样的福报。具体地说,具有什么样得善,就有什么样的福报;什么样的恶,就有什么样的苦报,这都是有一定的,这是客观的规律,称为因果规律。

业因果报与生死轮回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人生,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是由因到果,有果到因,相续不断,形成轮回不停的现象。我们这个人“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都是受业力支配的。业力好象是一个种子,信息,它储存在第八识里面。第八识又叫“含藏识”,就是储藏信息的东西,好象是“精神磁带”,它把一个人前世做的善,恶业带到现世来,又把今生所造的善、恶业带到后世去,就这样轮回不息。我们的身体叫报身,接受报果的主体就是第八识。《八识规矩颂》说,第八识是“去后来先作主公”。父母生我之前,是它来投胎,所以是“来先”。人死后,脉搏、呼吸都是停止了,第八识还没离开,要到全身冷透时才说明它离开了,所以是“去后”。“作主公”,说明它支配一切,大脑皮质也是属于它支配的工具。它一旦离开人体后,大脑皮质虽然完好,也不起作用了。美国医生穆迪著的《死后见闻》一书(1989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记录150名死后复生的病员的自述,一般的是自己站在躯壳旁边,看见亲人在啼哭;他们讲话,亲人听不到,去拉,亲人也没有感觉。这证明佛教说的第八识能离开躯壳成为中阴身去投生的观点是可信的。

死了以后往哪里走?这是由业力支配。什么叫业力?就是善、饿的业力。所以,小善小恶是六道轮回形成的业因,六道轮回是十善十恶应受的果报。

什么是善?利人是善。利人,其实是人已两利,也可以说,利就是利己。

什么是恶?害人是恶。害人是人己具害,害人终害己,以害人开始必然以害己告终。

佛经说,善恶分成十种,每种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叫十善十恶。十恶就是: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属于身三业);四妄语;无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属于口四业);八贪;九嗔;十痴;(属于意三业)。反过来说,便是十善:一不杀生而放生、护生;二不偷盗而布施;三不邪淫而修梵行(清净行);四不妄语而说诚实语;七不绮语而说直质(正派、朴实)语;八不贪而修不净观;九不嗔而修慈悲观;十不痴而修因缘观。

这十善十恶分成三品,就是三个等级。佛经说:”作了上品十善的人生天道;中品十善的人生人道;下品十善的人生阿修罗道(属于天龙八部之一,有福报,有神通;但凶恶好斗)。犯上品十恶的人坠饿鬼道;反下品十恶的人坠畜生道。”这是佛陀以慧眼观察六道轮回的现象,亲口开示的,我们绝对要深信不疑。因果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佛陀制造出来约束众生,而是佛发现并接示出来教育我们的。佛菩萨也要受因果规律的制约。近代高僧印光大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坠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因果分为染净两类。诸佛菩萨修因正果,修的清净因,修的菩萨行,发的菩提心,所以证到的是佛菩萨的果位,得到的是清净的果;而我们众生造的是污染因,结的是污染果。”星云大师说:“因果不电脑还准确,因为电脑会发生故障,因果是丝毫没有差错的。所以真正懂得因果规律的人,就懂得没有冤家错案。憨山大师当年受了冤案,别人要帮他说人情通关系,他说,用不着,这是尝报呀!因果好象带在你身上的“窃听器,”甚至比“窃听器”还厉害,“窃听器”要说出来的,它才能记录下来。这个“窃听器”哪怕你起心动念,它都能准确地记录下来。 以上谈的是因果规律和它的重要性。

二、因果贯通三世

《涅磐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不会中断,失误)。”可是,有些人认为:“人生一切都是偶然,没有什么前因后果。”有人看见好人受恶报,恶人受善报,便怀疑因果。有人说:“死了死了,死了便了。”如果一死便了,人生就没有价值;学佛修行,就无意义;而一贯作恶的人,就太便宜了。归根到底失由于不懂因果贯通三世的道理。佛教说得好: “欲知前世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前世因,今生作者是。”

这说明我们今生所受得善恶果报,都是自己前世所种得业因,比如今生病苦多,那肯定是过去生中杀业太重,而今生所作所为,又该来世去受果报。

种下业因,必受果报,但有早迟的不同。大体上,有三种情况:

1.现报:今生做善事,今生享福报;今生做恶事,今生受恶报。 例如,去年川报登载一件事情,万县市一个公司副经理,平时爱帮别人的忙,几次跳下水救人。一天,他坐出租车办事返家,经过一条路,平时爱堵车,今天却很顺利的通过了。到了江边,听说有小孩,掉进水里了,他立即停车,跳入水中,抓起一个女孩,竟是他的亲生女儿,觉得脚下还有人,抓起一看,是他的侄女,他把这两个女孩子都救上岸来,自己昏倒了。女孩的妈妈、婆婆闻讯敢来,看见小孩还活着,想感谢救命恩人,回头一看,才是他们的亲人。报纸这样评说:“无巧不成书。”佛教的观点来看,不是这样,而是受业力的支配。

另外一个例子,《新民晚报》登载的:江苏某县一个中年妇女,同一个男的走到江边,听见有人喊“救命!”男的准备去救人。而这个妇女竟说:“少管闲事,我们走路要紧,过一会他会自己浮起来。”旁边一人生气地说:“这女人的心肠太坏了!”后来那位男的还是去把人救了起来,是一个十三岁的初中女生,骑自行车掉入水中,因下水时间过长,已经死了。这女生是谁?原来是那位妇女的亲生女儿。围观的人都说:“这真是现眼现报!”这是恶业的支配,平时种的恶因,必然招来恶报。

2.生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享福、受苦。父母积阴德,子孙享福报,也属于这类。用同仁堂的例子来说明。同仁堂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主先信佛,求功名不成便想做救世活人的事,就开中药店,很认真做药品。一种中成药,需要黄金高温后做原料。他把家中妇人的金首饰集中起来用。亲友笑他:“像你这样做生意,本钱都要蚀光。你就在广告写出,用得有黄金就行了,买主又看不见。”他却说:“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在种因,种了善因,不会得恶报。”仍坚持用了黄金。果然,这种药品疗效好,生意兴隆。他家两百多年来,又发财又发人。解放后,公私合营,最后一任老板叫了松生,把全部财产交给国家,被结合为北京市副市长。他并未蚀本,同仁堂总号主要负责人仍然是他的亲属。他还把秘方全部捐出来。家人劝他要留一点作后路,他不同意,说:“政府的力量大,可以就成千上万的人,这就是种善因,自然会得好报,不会没有吃的。”结果,政府给他分红,经济上并未吃亏。说明这个资本家懂得因果报应。

3.后报:现在作善作恶,到第二,第三世,甚至百千劫后才能受报。例如,塘代悟达国师,四川人,年轻时出家。一次,在西安一个庙子挂单,当时一位僧人害病,身体很臭,许多人都感到严恶,他却去护理。那位僧人病愈,分手时对他说:“你以后有什么灾难,可以到四川彭县一个山上来找我。”后来,外国人进贡一把沉香木椅,皇帝都不敢用,供养给悟达国师。他便骄傲自满,放松修持,马上就遭到恶报,生了一个人面疮,很痛苦。于是,他去彭县找那个僧人。僧人说:他几百年前在汉朝曾种下一个恶因,现在才受报。原来,他是西汉时代得一个大官,叫袁盎。他的一个同事叫晁错。当时皇帝要削减诸侯的力量,晁错建议,削减诸侯兵权,致使诸侯联合起来围攻中央政府,皇帝吓慌了。袁盎乘机进言,就说不是皇帝的意思,而是晁错的主意,把晁错杀了。晁的冤魂一直想报复。可是,袁死后下一世出家,十世都是高僧,晁无机会报复,直到袁当了国师,坐在沉香木椅而骄傲时,他的修行一退转,护法神便离开了。这样,晁错才找到了报复机会。这时,悟达国师找到了彭县这位高僧,把他的冤业解了才得救。后来,悟达国师留下一个著作《三昧水忏》,序言上,他把三昧水治好人面疮的事叙述了出来。这说明,几百年前种的因,缘法(条件)成熟了,必然受报。

后两种果报,凡夫虽然看不见,但应知道,有因必有果。从今生所受的,可推知前因;从现在所作的,可以预测后果。必须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为什么恶人回有善报?这是由于他过去生活中培植的善根深厚,现在善因又先成熟,因此先享福报;如果他今生不作恶事,福报就更好。至于他今生所种的因果,也不会自行消失,因缘成熟时,必受应得的果报。

为什么善人会受恶报?这是由于他过去生活中培植的恶根深厚,现在恶因又先成熟,所以先受恶报。这好似果园里种了几批水果,第一批品种虽然不好,但先成熟,当然先结果,先受报;第二批虽是良种,但后成熟,还没有结果,自然以后才受报。如果今生不行善,恶报会更严重;另一方面,他今生所种的善因,也没有白种,将来必受相应的福报。台湾高僧煮云法师,写了一篇报道:《一桩奇怪的凶杀案》。受害者陈美月是福建人,23岁随夫去台谋生。不几年,丈夫病逝,留下一儿一女,无法生活,被迫与本地青年黄石良结婚。当时,法律禁止台民与大陆人通婚。黄十分苦恼,在一天晚上,执刀向陈腹部猛刺三刀,肠断粪流,又在陈背、膊等处狂刺十三刀。接着,又追杀了陈十四岁的女儿。儿子被救未伤。后黄被判刑十五年。陈因临死前在太平间至诚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蒙观世音菩萨带很了多陌生人给她念佛,并给了一张芭蕉扇与她。她,竟然大难不死!又蒙基隆市审判厅长捐资治疗。出院后,她常在观世音面前痛哭悲号:为什么要受如此惨绝遭遇?一天念佛时,她忽然晕倒,似梦非梦,见一个公子带了一个仆人打猎。一只猩猩走来,公子举箭射倒,仆人上前,一刀杀死了猩猩。过了一会,她象在花园中,一只猩猩向她扑来,她跳到池子里,追来的猩猩卡住她的脖子,要扼死她。情急中,她一句观世音菩萨圣号刚出口,菩萨忽然现前,大喝:“畜生,不许害人!带回去关它8年,悔改就放它。”她终于明白了:她前生是那公子,那仆人便是她今生的女儿,那被她射杀的猩猩,便是今生一心要杀死她的黄石良!奇怪呀,黄石良后遇赦,刚刚关8年。故事发人深省,陈美月今生虽善,却因百千年的恶业缘以熟,故先见恶报。

三、转变全由心念

因果既是有一定规律,可以认识的,但又不是刻板的。这和算命、看相的“铁板数”不同,那个是庸俗的“宿命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不能改。从佛法因果观来看,我们现在所受的是过去种的因,又必感未来的果。种的因即可以改变,结的果怎么不能改变?因变了,果一定会变。

我们的身体是根据果报产生的。自己种的善业、恶业是:“因”,父母是“缘”,色身是“果”。我们在六道中投生,是受业力支配的,是来善恶业报的,所以叫“报身”或“果报身”。果报分为正报、依报。一个人的相好丑、寿命长短、命运穷通等,属于正报;社会环境好坏,家庭环境好坏,亲属子女的好坏等,属于依报。正报有福气,依报自然圆满;正报无福气,依报也会恶劣。因此,“命”、从根本上揭示命相的原理由来,但并不主张看相算命。因为这是舍本逐末,徒劳无意的事。一个人的相和命,算也是这样,不算也是这样。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因”,才能转变未来的“果”。明代袁了凡,由一位叫先生的给他算命,算的很准,他哪一年考上秀才、举人,哪一年当上知县,哪一年该死,等等。后来遇上云谷禅师,给他讲了:改变命运,全由心念,必须多做善事。从此孔先生算他的完全不灵了。算他能当知县,结果调到中央机构工作;算他能活50多岁,结果活到70多岁;算他没有儿子。结果有两个儿子。他把这些事总结后,写成《了凡四训》。佛教界高度评价此书说明了命运是可以转变的。

\

转变的关键是什么?就是自己的心念,因为“一切唯心造。”心能造业,也能转业,即“转变由心”之理。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寻找,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所以,相随心转,境随心转,命自己立。孔子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也说明这个道理。

有一首《心地与命运之歌》,说明命运与心地密切相关,命运由心造,命运也由心转。现在举两件事来说明: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台湾徐良泗,是个叫花子,又是残疾人,下肢瘫痪。当时,一个叫林登章的人,遭冤枉入狱,县官要收贿银四十两银子才放人。林妻设法凑足银两,急急忙忙去送给县官,但是在路上遗失了。徐泗良拾得这四十两银子,看来满可以解决他们的穷困了。而他却很了不起,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失主必然会寻死。这一念就是菩提心肠!他便寸步不移,守在那里,等着失主找来后,全部把拾得得银子还给了失主。女人说了许多感激的话。此事传到县官耳里,县官自感惭愧:叫花子都能拾金不昧,我怎么能收贿赂呢?便分文不要,无条件地释放了她的丈夫。两夫妇回家开了个五金店,时时想念救命恩人。徐良泗在一个清明节前,去农村向扫墓人要剩菜剩饭吃。由于离城很远,当晚借宿在附近的地藏奄内。睡到半夜,他惨叫了一声,惊醒了香灯师,问他什么事,他没有回答。第二天早上,他竟然觉得脚上有力了,一下子站起来。香灯师十分惊异,又问他,他说:“我昨晚上梦到两个人,一人抱住我的身子,一人扯我的脚,痛的要命,结果又睡着了,现在脚有力了,可以走路了。”从此,他不讨口了,替人挑水维生。一天,挑水挑到林家五金店,林妻一看,有点象他们的救命恩人,但他是瘫痪的呀,不敢去认。不久,徐又挑水到五金店,林妻再详细一看,完全看那个叫花子,忍不住又问,果然是他们的大恩人,叫他不在挑水了,要供他一辈子,徐就留下来了。林的叔父是福建人,富翁,漆下无子,写信叫林回去继承遗产。林走时,把他再台湾的全部产业赠给徐。这个叫花子变成了富翁。到了晚年,他把大部分财产给当地医院。这个故事说明了徐良泗的一个至诚善念,就消了他多生累劫深重的罪业,种下了未来的福报,所以后半世变成了富翁。

另一种是:“命好心不好,福便为祸兆。”唐代的李林甫,很有本事、才华、身为宰相,但心肠很坏,历史上称他为:“口蜜腹剑”的人物,生怕别人夺他的权,害了很多人。而且尽情享受。他爱吃鸭舌羹和烤鹅掌。把活鹅弄到烧红的铁板上去跳,血液坠到鹅掌上,肿大了,烤来吃。这杀了好多生呀!相府家人生活享受,比一般富翁害高。他年轻时,一位相士算他的命,说他未来可以当10念的太平宰相。结果,没当几年就垮台了。他很不服气,去质问相士。相士回答道:‘这几年你把十年的福报都支完了,而且早用过头了,不但你没福报了,灾祸还要留给你的后代。“果然不出所料,后来,李林甫七孔出血而亡,被检举揭发,弄出来碎尸万段,他的子女发配为奴婢。这证明:福报再好,如果心地不好,也会遭到悲惨结局。

四、学佛人应这样看待因果

1.必须深信因果,才能树立立正知正见: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信因果,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更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当代高僧定因法师再《普门品讲义》一书中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总括一句,不外‘因果报应’四字而已。”所以修学佛法的人,要深信佛说善恶因果律,那就叫做邪知邪见,就是愚痴。川报载了一则消息:美国汤姆逊平时一毛不拔,快要死的时候,叫人把存款二亿美金放在棺内,坟墓用钢筋混泥土来修,请两个保镖来守坟。从因果观来看,如果他下一世还会变人,一定要受贫穷苦难的报。这个美国人不懂得因果,多么的愚痴!《观无量寿经》把“深信因果”列为修净业的正因。我们只有在深信因果的基础上,才能自觉地止恶行善。这样,即能转变并消除过去的恶业,又能培植现在和未来的福德。

2.必须按因果规律办事,不能错因果。佛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深明因果,知道即种恶因,必受恶报。因而从言行上,甚至在起心动念处,严防种错了因,就避免受恶报。而凡夫不畏因果,平时纵贪嗔痴,犯杀盗淫,大胆妄为,什么坏事都敢做。直到恶报现前,才恐惧后悔,已毫无用处。我们学佛的人,应学菩萨修行,一方面净化身心,检点言行,处处止恶防非,不再种恶因;一方面时时为众生设想,多做利人的事,广种善因。这是一条我们应当遵循的利己利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益的光明大道。要想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也必须从这里做起。

总起来说,因果规律是佛法的核心,不懂因果,就不懂佛法;不信因果规律,就得不到佛法得利益。大家都应认识因果,深信因果,按因果规律办事。现在多种善因,现在将来必定消除业障,增长福报。现在种念佛的因,将来必获往生的果。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成语名称以瞽引瞽成语拼音yǐ gǔ yǐn gǔ成语...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成语名称以直报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成语名称以筦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