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学习宗风(六)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1-02 09:11:06
学习宗风(六)2012年2月1日 慧净师父于书院二楼为僧众开示「宗风」刚才大家都背诵过了,剩下我还没背,现在换我来背。(略)首先,很抱歉,这么早就让大家到这里来。不过,因为我们是修行团体,是依佛陀的教制来出家、修行所组织的一个僧 众团队,所谓「僧」就是和合众,是一个团体、一个僧团。本来佛陀就已规定,僧众必须要半月、半月诵戒。戒律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不过如实而说,现在已难谈 得上比丘、比丘尼,现在大

学习宗风(六)

2012年2月1日 慧净师父于书院二楼为僧众开示

「宗风」刚才大家都背诵过了,剩下我还没背,现在换我来背。(略)

首先,很抱歉,这么早就让大家到这里来。不过,因为我们是修行团体,是依佛陀的教制来出家、修行所组织的一个僧 众团队,所谓「僧」就是和合众,是一个团体、一个僧团。本来佛陀就已规定,僧众必须要半月、半月诵戒。戒律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不过如实而说,现在已难谈 得上比丘、比丘尼,现在大多是名字比丘、比丘尼。如道绰大师所说: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

但尽管是名字比丘、比丘尼,可是还是维持出家的身份,因此我们仍必须依照制度而行。

只是,戒律是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年前,在印度那样的时代、环境,以及随顺印度的民族性、民风、民俗所制定的, 到了二千六百年后的现代,在台湾的这个地区,未必能够适合普遍的出家众及僧团。所以,在台湾很少有道场真的在半月半月诵戒;即使有,大部份也只是一种形 式。因为,依照佛制,每半月诵戒之后,还要自恣、布萨、羯磨、举罪等等,也就是利用每半月的诵戒期间,将自己这半个月来所犯的过失在大众面前表白、忏悔, 并依过失的大小、轻重,向一人、二人、四人、二十人忏悔。不过不管大小轻重,一般都是利用诵戒的时候表白,然后也请大众举罪。也就是说,自己观照自己往往 有疏忽的地方,因此请别人慈悲,如果别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看到自己过失,也利用这一段时间提出来,让自己知道而晓得改进。这是半月半月诵戒的情形和 意义。

就如刚刚所讲,戒律的条文虽然多,但很多在现代已难以实行。而我们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基础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机法二种深信」: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

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

定得往生

我们的信仰是建立在这两种深信之上的。

一个自觉是罪恶生死凡夫的人,当他要去做自觉已经是做不到的行持时,心情会是怎么样呢?近代持戒最有名的就是弘 一大师,弘一大师了解戒律、深入戒律,同时自我反省也很细腻,所以他说他不是比丘,甚至连五戒也不够格,只是多分的优婆塞而已。他已是这样了,何况我们? 既然这样,对于出家人的三业威仪,还有改过行善、修身养性、砥砺德行的,必需要有另外的方法。以我们法门来说,砥砺的方法内容就是我们的「宗风」。

多年前,我就有编「净土宗教章」,因为足堪称为一个宗派,一定必需要具备有类似「教章」那样的内涵,才能建立一 宗一派。「教章」就等同国家的宪法,是最基本的,里面当然要有自己的宗风(包括「真谛」与「俗谛」),我们就是以「宗风二──俗谛(处世之道)」来作为我 们半月半月诵读的内容,并且把它落实在三业行谊当中。为什么?因为诵的目的不只是嘴巴诵,而必须是记在脑中,涵养在内心,使其成为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生 命,所谓「融入骨髓,化为个性、成为生命」。因此,我们必须要利用半月半月来诵读宗风。

除了半月半月在大众面前诵读之外,也希望大家每一天早上起来都能先背诵、思惟一遍。诵有嘴巴的诵以及身体的诵, 我们是从嘴巴的诵,然后再要求到身体的诵。所谓身体的诵,就是将这一些内涵落实在三业、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全身心都在诵读,亦即刚才所说的,融入骨髓, 化成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生命。

我们之所以有生命,不是因为有这个肉体,而是因为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含藏着过去世以来三业行为的善善恶恶,我 们所含藏的其实都是贪、瞋、痴、慢、疑,恶多善少,所以才会在六道里边来来去去头出头没。如果旷劫以来,阿赖耶识所含藏的没有贪瞋痴慢疑的话,那就会升 华、超越三界六道轮回了。

所谓「依报由正报转」,有怎样的正报就有怎样的依报;有怎样的依报,可见他是怎样的正报。依报就是所处的环境, 我们是出生在哪个国家──是十方净土,还是娑婆恶世?是出生在道德人文荟萃的国家,还是出生在野蛮贫穷困苦的国家?是出生在怎样的家庭?出生下来的种种人 际、命运,这一些都属于依报。依报不是上帝所创,也不是依天所命,而是自己决定的──由自己的正报所决定的。

简单讲,包括在这个世界上的名、位、权势、财富,甚至丈夫、妻子、儿女、兄弟、眷属,这些都是属于自己的依报。 可以用一种比喻,也就是花跟蜜蜂,有花的地方就有蜜蜂,花多蜜蜂就多,花少蜜蜂也少,如果没有花也就没有蜜蜂。花比喻是正报,蜜蜂比喻是依报,花不用去求 蜜蜂,蜜蜂也不用去求花,只要有花,有花香,蜜蜂自然会来到;即使这一朵花缺了叶子,他依然有蜜蜂;可是如果是假的花,再怎样的美丽漂亮,也不能有蜜蜂飞 来。所以有一句话说:

花无心招蝶,蝶无心寻花;

花开时蝶来,蝶来时花开;

我亦不知人,人亦不知我;

不知从帝则。

这就是一种因果,正报之因,自然有依报的果。

所以我们如果觉得自己没有福报,没有人缘,处处不顺,那就要检讨自己,而不要怪罪别人;如果不检讨自己反而怪罪 别人的话,这样不仅不是修行人,而且遭遇也会愈来愈惨。反之,如果懂得反省而自我改进,未来就会愈有福报,会愈平顺。为什么?因为能够不怪罪别人而反求自 己,正报就升华了;正报升华了,依报也就能够改善而跟着提升。

今天发给大家的资料,第一份是「无量寿经摘要」,这个标题是大意,里面也含盖其他几部经的摘要,有:《无量寿 经》摘要、《观经》摘要、《小经》摘要、《易行品》摘要、《往生论》摘要、《安乐集》摘要、《善导大师法语》等。这一些是我自己平常背诵的法语,发给大家 是一种彼此分享、讨论,也未必要大家跟着背。不过,如果有在台面上讲法的人,这些法语最好背下来;即使没有背,也要熟读这些内容。因为熟才能任运自在的运 用;没有在台面讲课的人,至少也能够看一遍,晓得有哪一些重点。

这份资料也包含「净土宗祖师解释本愿之文」,净土宗祖师解释本愿内涵最多的就是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在这份资料中我共列出十八段。

有一句话说:「一入眼根,永为道种」,背诵法语,就好像种子落在田地里,有一天就会开花结果。将善导大师对第十 八愿的解释法语背在脑海中,会让我们增长智慧、增长信心、增长法喜。因为,第十八愿这三十六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没有传承,以我们自己的理解来解释的 话一定会错误,或者依其他祖师大德的解释也会错误。

自古以来,净土宗祖师解释第十八愿最多的就是善导大师,最重视第十八愿的也是善导大师,可以说,汉传佛教的十三位净土宗祖师当中,唯有善导大师最重视第十八愿,对第十八愿有那么多的解释的,其他祖师几乎都没有;印光大师虽也有,但是不明显。

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文字很简短,意义很透彻,而且可以说是字字放光,句句铿锵有力,所以希望大家把这十八段 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背熟。这十八段文字的排列都是有次序性的,当然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也是用《观经》以及《阿弥陀经》的义理来解释的,同时也以第 十八愿解释《观经》与《阿弥陀经》。譬如《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它的意涵是什么,善导大师就以第十八愿来做为解释。

把善导大师有关这十八段编在一起的,在教界当中目前还没有;虽然也曾有其他佛教单位编辑「善导大师语录」,但只 是依文解义性的,将好的文句列出来而已,并没有真正懂得善导大师五部九卷的核心思想、教理架构。编辑善导大师语录,必须将善导大师核心、宗旨的法语并列出 来,这样看的人、研究的人,就可以很容易掌握善导大师的思想,知道都是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根本,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都是环环相扣的。

另外,善导大师的偈语这份资料中我只列出十四首,这十四首都非常的好,会愈背愈喜欢背,真的也是可以开智慧,增长信心,增长法喜。

第二份资料是「净土宗特色──易」。净土宗「易」的内涵,也没有离开本愿文,所以这一份讲义是将本愿文中,文字上有显明「易」特色的列出来,这个可背可不背。

第三份资料是《了凡四训》。前面二份资料所谈的,是属于「真谛──往生之道」方面的,第三份资料可以说是「俗谛──处世之道」。

《了凡四训》篇幅不多,可是对于一个要敦品励德、修心养性、改变命运的人来讲,这一本是很重要的教材。《了凡四训》早年我就已经看过了,觉得内容很好,所以很喜欢,看了好几遍。印给大家的资料中,红线部分是我划的,未必是很妥切,不过就是给大家参考。

\

《了凡四训》共有四篇:第一篇「立命之学」,第二篇「改过之法」,第三篇「积善之方」,第四篇「谦德之效」。每一篇都非常的好,非常的精要,有心于修身养性、改过向善、向上、向净的人,都应该重视它。

第一篇「立命之学」。立命,立什么命?建立新生的生命。新生的生命是什么生命?里面有说,是「义理的生命」。也就是「道德的生命」,甚至是「成为君子、贤、圣的生命」。有新的生命才会改变旧的命运,所以说「立命之学」。

前面有说「依报随正报转」,生而为人(动物也是一样),只是众生的话,往往都是随着过去世──生生世世所累积的习气在起心动念、在展现三业行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随着命运走。

那要怎么样改变命运呢?

习气就是第七识末那识,第七识都是执着阿赖耶识里面坏的种子比较多,然后就命令第六识,之后驱使前五识去造作。 我们学佛必须假藉第六识的功能,因为第六识有分辨、记忆、判断的功能,我们用第六识的功能来听经、闻法,来学习古圣先贤的道理,将这些法语涵养在心中,它 点点滴滴也都会进入阿赖耶识。进入阿赖耶识之后会怎么样呢?就像「良币驱逐劣币」,好的种子(良币)如果多了,坏的种子(劣币)比较不起现行,所谓「种子 起现行,现行又薰种子」。甚至,我们可以假藉第六识所学的道理,时刻观照,使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慢慢那一些坏的种子因为很少使 用,最后就会自然枯竭了。

因为,有什么「因」必然会有什么「果」,因果之间必需假藉「缘」,若是有「立命之学」的观念,尽量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话,这一个缘都是好的缘,使好的因会得好的果;而坏的因因为没有坏的缘,所以不会得到坏的果。

一般修行无非是观照、观心,一切由心造,一切都是阿赖耶识──过去世的心识展现出来的,所以说观心。我曾向大家介绍一首偈子,就是:

愿我恒常观自心,正当烦恼初萌生,

危害自己他人时,立即强行令断除。

对我们念佛法门来讲,是时时刻刻、心心念念都在这一句佛号上。当然难免会打妄想,打妄想的时候就观照,然后又回归到念佛。

(资料)第一页中间有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命运的好与坏,都是我们自己所做出来的,福报也是自己所求来 的,下面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当然这一些是站在世俗人的立场而说的,以修行人来说,是求贤、求圣、求超凡入圣,甚至是无所 求。《心经》说:「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有所求,就还有能所,就还是凡夫,还没有到达三轮体空。这里的「求」是「修」的意思,不是求 来的,是修来的;不去修持累积那个因,凭什么求呢?所以后面又说: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不是向外求,是从心而觅,是向自己的方寸求,因为自己的方寸就是福田。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细说,请看第二页。这里说: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

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

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几段都非常好。后面又说: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

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出家人半月半月诵戒有互相举罪的一项内容,目的就是让我们能够晓得自己有哪一些过失,好让自己晓得去改进。这里 说:「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我们很容易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这样命运一定改不过来。所以有一 句话说:「闻过则喜,闻善则拜」,对于他人纠举我们的过失,我们要虚心谦卑的来接受,不要怨恨对方,认为别人在说自己的是非、在毁谤自己,如果这样的话, 就是一般人,不是修行人了。所以我们应有「闻过则喜,闻善则拜」的谦虚涵养,这样命运才能够改变。

很多学佛的人,灾难来了,也是遭受灾难的命运,痛苦来了还是遭受痛苦的命运,为什么没有改?因为他学佛没有在心 地上用功夫,没有在自己的内心求改过,甚至凡事都责怪别人、抱怨别人,认为别人害他、别人对他不是,觉得自己的不如意都是别人造成的。这样命运怎么有办法 改变呢?

接下来,第二篇「改过之法」。举出三点: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

这里说:「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又说:「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这个很有道理。诸佛通戒的那一段法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众善奉行之前,要先诸恶莫作,这就是「先须改过」,所以自我改过是 非常、非常重要的。对我们这个法门来讲,真正的「行善」是什么呢?就是念佛,以及自信教人信,这个就是行善。「改过」是什么呢?就是以宗风或古圣先贤的法 语做为标准来改正。

第三篇「积善之方」,就是行善积德的方法。这里提出十个故事,先以事来明理,晓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行善之人必有后福。后面有谈到善、非善有八种不同的现象,以及十种「随缘济众」的大纲:「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接下来请看第四篇「谦德之效」。

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到最后「谦德之效」。「谦德之效」其实是这一切的根本,所以「谦德之效」在《了凡四训》中非常的重要。我们一段一段来看: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第一段的几句有引用在我们的宗风里面,其实第一段红线画的部份,也是我们每天在温习的。第二段:

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 之?」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 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

这里说:「惟谦受福」,要求福报、改变命运,如果不谦的话,是不可能的,就像盖房子没有打地基,要端水没有杯子一样。所以「谦」是最根本、最根源的。我们宗风的第一段,就是「对自己谦卑柔和」。这段又说:

恂恂款款,不敢先人;

恭敬顺承,小心谦畏;

受侮不答,闻谤不辩;

这三段很好。看到这三段,我觉得,唉呀,真是太好了,不过很惭愧,我也还在学。第三段:

丁丑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巖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春节期间,有常住众下南部高雄永明寺帮忙,临行前我有吩咐大家几点注意事项,并书成文字,其中第一句就是「不多 话」,第二句是「不多事」,第三句是「不攀缘」。这里所说的「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意思就是话愈少愈好,事愈少愈好;如果有人提醒自己过失的地 方,我们只有感恩,而不应该别人提醒,反而一直解释,甚至跟对方一来一往的辩解。如果是这样的话,都不可能使命运改变。

「福有福始,祸有祸先」,福的开始是什么?就是谦卑,一个人只要谦卑──「天必相之」,天可以说就是因果道理。「祸有祸先」,祸先就是不谦,凡是跟人家一来一往,争我对你错。接下来: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壬辰岁,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这里说:「气虚意下,谦光逼人」,所谓道气逼人或德行感人,都是在于「谦光逼人」,这个「逼」不是相逼,是表示谦光很炽盛。

「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这里的「慧」是指什么呢?就是下面所解释的:「浮者自实,肆者自 敛」。就是说,他不浮夸,不随便的放肆,他会内歛、收歛,会踏实、安详稳重。如果能够安详稳重的话,智慧一定会开发出来。因为安详稳重也可以随着定而产生 的,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前面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也就是说,我们的心──阿赖耶识,固然所收藏的大都是不好的种子, 但是我们的佛性也在里面,而且从来没有消失,只是被盖住而已,如果能够静定下来,凡事能够安详稳重,不浮夸、不浮躁,能够内歛踏实,无形中佛性就会抬头。

所以,在道场中,我们不是要在团体里面求地位,或是求名、求利,都不是,只要有「德」就可以了,因为有「德」自 然有种种的福报。《孟子》谈到天爵人爵而说:「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只要累积天爵,人爵不求而得,「爵」就是一种福报。只要自己累积德,福报不求自然 就会有。

一个人最大的福报就是「无事」,所谓「一日无事赛神仙」。所以在团体当中,如果还没有机缘领执事,没有什么事可 做,其实他是最有福报的人;他只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念佛,与人无争、于事无求,岂非天天赛神仙?如果住众人人都能这样,则道场安定,住众安宁,彼 此相安无事,人人身安道隆;所以古德说「道场以无事为兴隆」。如果无事找事,一定要求一个什么来做,甚至去攀缘,让人家来发现自己,使自己能够突出于人, 那就是把福报往外推。如果互相争求、彼此相怨,则道场不安、住众不宁,不安、不宁就造成人人苦恼,就会导致人人离开。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 有愚痴的人才会无事找事,与人过不去,而自恼恼人,自害害彼,彼此俱害。接下来:

江阴张畏巖,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瞇目。时有一道者,在傍 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焉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 工?」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道者曰:「造 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张曰:「我贫士,何能为?」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 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不管佛教也好,或是社会一般情形也好,凡事要改变命运都是先从布施开始。对于出家人来讲就是法的布施,而在布施 之前,要先具备什么呢?这里说的:「谦虚一节,并不费钱」。我们要法布施,如果对法不了解,对经藏不深入,口才又不好,怎么能够布施呢?但是谦虚,即使有 口才、没口才,都可以做得来。所以说「谦虚一节,并不费钱」。接下来: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问: 何多缺名?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 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善日加修,德日加厚」,「善」如果不日加修,「德」就停在原地不能进了。还有「阴间三年一考较」,就是说,我 们行善积德或念佛,好像当下没有什么感应、没有什么果报、效用,其实不是的,往往要经过三年之后。但也未必如此,这是一种比喻。就好像种植物,有的种下去 半年之后就有收成,有的要一年,有的要三年才有收成。接下来: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 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 所必不可少者也。

「举头三尺,决有神明」,我小的时候其实无形中就已经在接受佛家的教理了。怎么说呢?我只有小学毕业,论学历比 大家都不如。因为我小时候不会读书,考试往往是零分。我住在台南近海边的乡下,常常是老师在上课,我懵懵懂懂跟人家到海边去玩海沙,或者是到山上的防空壕 焢窑烤蕃薯。如果被老师捉到了,其他同学在上课,我们几个难兄难弟就在外面拿椅子,或者是半蹲。等到小学毕业了,我父亲就带我去读私塾,私塾都是用汉音念 的,从《三字经》、《人生必读》、《昔时贤文》、《千字文》、《幼学琼林》、《千家诗》、《孝经》、《四书》、《古文观止》这样循序读的;《易经》、《诗 经》则是最后自己读的。读私塾不仅是读汉音,而且一个晚上只教两行而已,老师也没有做什么解释。在学习的过程中,像《三字经》里面就有一句说: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我就反省:「人不学,不知义。」不知义要怎么办?就要学。因为自觉自己什么都不懂,虽然说小学毕业,但其实等于没有读一样,那要怎么办呢?《中庸》里有一句话说: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既然这样,我就要多背诵多温习。

而读到《人生必读》就有一句话说:

坏事劝人休莫作,举头三尺有神明。

还有说: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因为小时候很淳朴,读到什么都会加以领纳接受,对于书上写的很自然都会认为「是、是、是」,不会怀疑书中所说的 是天方夜谭。当然那时候也曾举头观看天空,想:有神明我怎么看不到?不过,小时候也曾去参加鸾堂,就是神明或鬼神来扶鸾,鸾堂的乩童往往都只有国小毕业, 没有什么文化,可是写出来的诗,平仄就是平仄,押韵就是押韵,对仗就是对仗,文就是文,因为我是读汉学的,是不是一首诗我一看就知道。由此,我就知道举头 三尺真的有神明,因为这不是乩童他本身能写出来的,真的是有神明来附身。所以小的时候就已经在接受佛家的善恶观念、报应观念。

读到: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无不破之家,无不败之国。

这都是无常观。还有,像《孝经》对孝道的阐述,《四书》讲三纲八目,《论语》讲仁、孝、忠、恕,这些对「恩慈体 贴、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方面都比较注重。以前我是《孝经》以及《四书》中的《大学》、《中庸》全部背诵,《论语》、《孟子》则是摘重点背诵,譬如《中 庸》第一篇里面有一段文,对一个团体、甚至对一个修身养性的人来讲,也很重要的,那一段怎么讲呢?它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这里主要是讲「中、和」两个字,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不过或不及,「和」就是凡事都能够得体,凡事都能够谦卑柔和。

以佛教来说,可以说「和」是最高的境界,佛就是「和」的境界,所谓「涅槃寂静」。所以佛陀规定僧众要「六和 敬」,如果没有「和」的话就不能称为僧团,因为会给自己带来苦恼,也会给他人带来苦恼,这样僧团就不能和合不能稳定。因此,人与人相处和合很重要;彼此要 各退一步、各让一步,彼此体谅包容,凡事不情绪、不抱怨、不批评、不责备、不判断人、不定人的罪。所谓「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多忍让, 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与人无争无怨,自然无忧无虑。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果能达到「中和」的话,那天地万物都能够各安其位而不冲突,万物也才能欣欣 向荣;如果不和的话,不能生长,何况欣欣向荣呢?一个团体不和,就会混乱不安定,怎么可能欣欣向荣呢?《人生必读》也谈到:「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 不分」,一般说「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国和致太平」,所以「和」非常重要。接下来: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 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 名亦然。

「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这个「王」是指齐国的国王,孟子跟齐国的国王说,国君您如果很喜欢音乐,那齐国大 概就能够达到社会安定、人民安乐这个地步了。因为优美的音乐能够怡情悦性,一个从小熏染音乐长大的小孩,心往往比较平和,不会暴力。这里说:「有志于功名 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他的因就是「念念谦虚,尘尘方便」,也就是说,起心动念都不骄慢,都能够谦卑柔和;时时处处,无论对任何人都能 够给对方带来所谓恩慈体贴,这样就能「感动天地」,这就是「造福由我」。

已经九点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以后半月、半月就分成三个组,男众一组,女众二组,各组背诵完之后,再聚集一起。 如果大家在这半个月来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或有什么过失可以在大众面前忏悔的,或者也请大家举出在这半个月当中自己没有发现到自己过失的地方,好让自己有 机会改进。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这样的聚会需要固定多长的时间吗?除了宗风之外,讨论的内容是否还可加入其他的内容,如今天所发的这一份《了凡四训》。因为刚开始要忏悔自己的过错,可能比较没有办法。

答:到什么时候结束就什么时候散会。

就时间来讲,我们是每月的初一、十五,时间是早上、下午、晚上开始都可以,确定下来或随时调整也可以,内容主要 是我们的「宗风二」。可以分享,但是分享时,必须要如宗风所讲的「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分享出来的要能够得体,不然固然是自己跟大家分享,但无形中也是 在占用大家的时间。至于有哪一些更好的内容,每一个人的见解各有不同,所以原则上还是以宗风为主。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成语名称以碫投卵成语拼音yǐ duàn tóu luǎn...

1997年5月2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23日...

1997年5月1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19日...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