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宗教的了解与宗教的合作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1-05 09:07:14
未来的地球世界,由于信息的发达、交通的便利、高科技的快速成长、社会层面的不断变迁,人们虽相隔万里,犹能对面交谈,要想坚持以单一宗教来囊括全人类信仰的生存空间,其阻碍的形势,已愈来愈强大了。因此,必须要和我们的邻居守望相助、彼此合作。每一个宗教的信奉者,宣称自己所信奉的是最好的宗教,那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也必须承认并尊重我们的邻居或亲友们,同样有权利宣称他们信奉的是最好的宗教。有一次,我在出国旅行的飞

未来的地球世界,由于信息的发达、交通的便利、高科技的快速成长、社会层面的不断变迁,人们虽相隔万里,犹能对面交谈,要想坚持以单一宗教来囊括全人类信仰的生存空间,其阻碍的形势,已愈来愈强大了。

因此,必须要和我们的邻居守望相助、彼此合作。

每一个宗教的信奉者,宣称自己所信奉的是最好的宗教,那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也必须承认并尊重我们的邻居或亲友们,同样有权利宣称他们信奉的是最好的宗教。

有一次,我在出国旅行的飞机上正好跟一位可敬的基督教传教师紧邻而坐,他非常虔诚地读《圣经》、做祷告,见我无事可做,便给我一册《圣经》,并且教我如何阅读。我就称赞他的善意和热心,同时也同意他所说的,信仰基督教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得救的宗教。他便立即问我:“既然如此,为什么做了佛教和尚,岂不可惜!”我说:“真对不起,对我来说,佛教最适合我,我也要说,佛教是最好的宗教。”

尊重多元宗教,各善其善

像我刚才举的例子,由于彼此尊重,才能进一步彼此了解。我接受了那位传教士的《圣经》,也送了他一册佛书。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希望我能认真地阅读《圣经》,我也希望他翻阅一下佛书。

事实上,我在台湾以及世界各地,常去其它宗教的教育机构及教会团体,或者担任佛学讲师、或者参加讨论会、或者出席宗教仪典,因此我有不少各宗教的好朋友。其它宗教邀请我谈论佛教,我们也邀请各宗教的传教师和宗教学者,来我们佛教的学校、研究所及团体介绍他们的宗教。由佛教主办的宗教会议,主要的各宗教人士也都会乐意出席。

据我所知,最早将佛教引介到欧美世界的不是佛教徒,而是来到东方传道的基督教传教师。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传入初期,便尽量适应中国的本土文化,甚至就用道家及儒家的名词观念介绍印度的佛教。因之而能够促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天台、华严、净土禅宗等宗派,就是先了解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再创新为有异于原来印度佛教的教派或学派。

就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也是因为理解吸收了佛教思想,而有宋朝及明朝时代的新儒家出现;中国的道教,也是由于大量吸收了佛教的经典,转化成为道藏而丰富了道教文化的内涵。在我上一代的佛教僧侣,都会被要求除了通达佛教三藏圣典之外,必须兼通儒家及道家的思想,否则便不易弘传佛法;在我们这一代,更应敞开心胸了解世界各宗教,才不致于坐井观天,自我封闭。

如果回过头来探讨印度各宗教之间,也是在互相影响和激荡之中彼此助长的。在佛教之中,有不少内容是从印度古宗教中吸取而来。佛陀时代的印度宗教教派非常之多,有古老传统的,有新兴成立的。释迦乔达摩本人,就曾向许多不同派别的上师导师们虚心学习,成佛之后,虽然开发了佛教独有的创见,扬弃了许多与佛教观点不一致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但他依旧是印度宗教文化的产物。因而到了公元八世纪,印度教中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导师商羯罗(Shankara,公元700~750年),也反转来参考了佛教的中观哲学,开创出吠檀多派(Vedanta)的神学。

佛教重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道德,似乎基督教只重视信者得救,与信者本身的伦理行为无关。其实,若从基督教的《马太福音》二十五章所表述的那个有用仆人及无用仆人的譬喻,以及绵羊与山羊的譬喻,可以理解到耶稣基督的教导,实际上也有非常强烈的伦理性格及实践性格。也即是说,我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将来必定都会接受其后果。因此,使徒保罗在《加拉太书》的六章七节便说:“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

近人约翰.希克(John Hick)推断说:“如果耶稣活得久些,他将会和保罗抱有一样的主张。”他又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天主教、改革派的基督教,甚至东正教及灵恩派,已有在少数重要事情上开始看到,对上帝的真正响应,乃在于个人、全国、普世的要求献身于社会公义,以及保护已陷于危机的大地。”从这些方面了解基督教,就与佛教以及其它宗教的观点相当接近了。

我们再看伊斯兰教的上帝阿拉,在《可兰经》中有九十九个不同的名字,包括保护者、宽宥者、赠予者、忍耐者、赦免一切罪过者、一切良善的源头、保护我们的朋友、爱者、养主、饶恕者、怜悯者、正路的引导者等。由此可知,阿拉应该是慈爱一切人类的神,虽然《可兰经》二章六十二节强调:“谁诚信阿拉和末日,并有善举,便能获得养主的厚遇。”但是,当穆斯林入侵印度时,其中也有人主张,祆教徒、印度教徒、耆那教徒和佛教徒们,同样都是“圣书的子民”。

所谓圣书,是上帝永恒的话语,在不同的人类环境中,可以透过各种不同的先知,以各种不同的启示经典,表达给上帝的子民。尽管伊斯兰教的主流及其基本教义派,认为有许多的非穆斯林,会丧失进入天堂的机会。但若就伊斯兰教所传的信息而言,进入天堂乃是所有人的佳音,不光是穆斯林。特别是伊斯兰教密契论者的苏菲派,很能够理解不同的宗教,也有可能获得上帝的宽恕。

当然,宗教之间的相互了解,是基于尊重和赞赏的立场。但也没有必要牵强附会地彼此硬想求同,那会是一桩非常痛苦而困扰的事。否则,就会产生三种可能的结果:扭曲了其它的宗教而强人同己;否定了自己的宗教而舍己从人;混淆了各宗教而另立一个新宗教,这都不是健康的做法。

互助合作,营造人类平安福祉

\

宗教之间的彼此合作,不是集合各宗教的领袖们来检讨彼此所信奉的教义,谁优谁劣、谁高谁低、谁大谁小、谁好谁不好,那只会引起冲突、加深矛盾、增长敌意、制造对立等纠纷。若能基于尊重各宗教的原则,大家就可以和平相处,尤其是处身现代多元宗教世界的环境中,只要一走出自己的国门、一走出自己的族群、乃至一走出自己的家门,便会接触到各种不同宗教的人士,在开放的社会中,甚至在同一个小家庭里的夫妇和子女,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宗教信仰,我们必须尊重,甚至要以欣赏的态度,互相支持对方的选择,切切不可以主观的立场,批判、评论对方的宗教信仰,应该为了共同营造和乐、平安、幸福、温馨的生活环境而互助合作。

在今天,尤其是在未来的地球世界,由于信息的发达、交通的便利、高科技的快速成长、社会层面的不断变迁,人们虽相隔万里,犹能对面交谈,要想坚持以单一宗教来囊括全人类信仰的生存空间,其阻碍的形势,已是愈来愈强大了。除非自愿孤立于大环境的现实世界之外,否则在各种生活资源的分享方面,必须要和我们的邻居守望相助、彼此合作。

我们每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士,都会有一种共同的认知,那就是一方面相信我们所信奉的对象,不论被称为什么名字,例如耶和华、耶稣基督、弥赛亚、上帝、真主、阿拉、湿婆(Shiva)、毗纽奴(Vishnu)、菩萨、佛等等,都是有真爱、有慈悲、有威德、有大神力的,所以信仰的人就能获得平安、照顾、救济。另一方面,也必须要遵守圣书、圣谕、圣言的教导和训诫,照着去体验和实践,使得一切众生(人)都能够获得平安、照顾、救济,也就是将上帝、菩萨、佛的大爱及慈悲,分享普世的一切人。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人类安全与人心安定的维护、人的素质及社会品质的提升。共同生存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来改善。

居住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及无生物,都是一个宇宙生命的共同体,更何况各宗教的信徒都是人类,各宗教之间,除了由于对各种圣书、圣谕、圣言的解读不同而有不同宗教的差别之外,如能体验到非位格的全体而不可切割的至高的实在,根本就没有彼此、内外、优劣、高低的差别性。但此“实在”,可有多重的面相(many-sideness of reality)。

我们在近代印度伟人甘地的传记中,知道他受一位耆那教大师瑞强德拉(Raychandbhia)的影响,承认许多不同的观点,包括宗教的差异都是合理合法的,因此主张:“各宗教乃是汇聚在同一点上的不同道路,只要可以抵达同一目的地,走上不同的道路,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信仰世界一切主要宗教的基本真理。我相信它们都是上帝所赐予的,而且我相信它们对所欲启示的每一人群而言,是必要的。”(Normam Sctonry着,Gondhi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1997)这是说,多元的宗教信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至高的实在,即是人性及神性的超越,即是从有差别位格的上帝,转为非位格无差别的实在,佛教称之为实相法,其它宗教称为绝对的真理。

甘地是从多重面相看实在,所以承认多重面相的差异,并不违背绝对的真理,不同的宗教之间,所争论的是实在的差异面,若能体验实在本是同体,就不会有什么争执了。当然,我们也未必要完全赞同甘地的观点,但甘地的观点确亦可以提供我们参考。

我想说一个真实的故事:三十多年前,我有几个朋友共同发愿要挽救中国的佛教,有的去了南方的泰国,有的去了东北方的日本,有的进入深山中苦修。过了十多年之后,居然都在美国重逢,所学各不相同,但又都是佛教,因此再一次相约,如何合作,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其实,同一宗教的各教派之间,或者在不同宗教的各团体及个人之间,能够合作、应该合作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所谓合作,也未必要纳入同一个组织体来运作,例如彼此呼应,放弃暴力、抛开宿怨、不算旧帐,共同来消弭饥饿、疾病、自然灾害及种族战祸的根源,共同为后代子孙保留地球的环境资源;共同保护人类的心灵,不要被仇恨、贪婪、嫉妒、忿怒、骄慢、自卑、犹豫、恐惧、忧愁、狂傲、失落感等所污染。

从各宗教各自影响鼓励自己的信徒做起,世界各国的主要宗教能够影响人民,也能影响政治家及工商界的企业家。大家若都能有这样的共识,便是大大地跨出了宗教合作的第一步。(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成语名称以眦睚杀人成语拼音yǐ zì yá sh...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