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定业不定业以及不定业之转变(经典讲述)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1-05 09:12:23

\

定业不定业以及不定业之转变(经典讲述)(发帖人:西路行者 )

《优婆塞戒经》卷第七:业品之余

经文:「是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业有四种: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时定者,所谓现在、次生、后世。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若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众生行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随其因、缘先后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能转后业现在受之;阿罗汉果亦复如是。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如阿伽陀咒及除毒宝,破坏恶毒;若作小罪,初方便轻,后成已重,是人不修身戒心慧,令轻作重……」

讲记:接着谈业。这业也是与大家息息相关的,懂得业报的原理,也懂得转业的方法,成佛之道便能迅速完成;万一往世曾造恶业,今世也能迅速转变,所以业的了解是很重要的事。对于一切修行人,不只是佛教中的修行人,乃至外道中的一切修行人都同样如此。

业有四种:第一种是现报,譬如杀人被查到了,法律判为死刑,就执行枪决,古时是砍头,这是现报。又譬如十几年前所造的善业,蒙受这个善业利益的人是后来很有力量的人,可能两年、三年后来报恩了,往往因为一个小善业而让他得到很大的回报, 这也是现报。第二种是生报,因为缘比较快速,所以这一世才刚死了,下辈子一出生时就受乐报,来生随即受报,叫作生报。又譬如造恶业,虽然不至于五逆之恶业,也不至于杀人的重罪,但是畜生杀多了,比如一世杀猪屠狗,一辈子计算下来可真杀了很多,所以得生报:下一辈子生到猪、狗肚子中了,这就是生报;因为缘比较快速的缘故,为什么缘比较快速呢?接着随即会讲到。第三种业是后报,因为缘比较迟,可能下下世或五世、十世后才受报;乃至有人迟到八万劫以后才受报,是因为缘比较迟。第四种的无报,是因为报缘不具足,譬如成为阿罗汉了,以前所造的大恶业,都在遇 佛以后一念心善而出家修行成就了无漏果,所以舍报时入湼槃了,就变成无报,这就是报缘不具足了。

业报,从受报的时间来讲,又可以分成四种:第一种受报的时间是确定的,但是所受的果报就不一定了;第二种是果报是一定,但是受报的时间不一定;第三种是受报的时间是确定,果报也确定,那就不可转变;第四种是时间和果报都不一定,这是一定可以转变的;但是也有人可能不能转变,那就纯粹是心的问题。接着解释业的现行受报时间已经确定的事例,譬如现在这一世就受果报,或者下一辈子乃至到第二世受报的,都是报时已定。怎么会有下一世与下两世受报确定的呢?这有现成的例子,譬如证得非非想定的郁头蓝弗,他舍寿后一定会往生非非想天,所以次生果报是确定的;但是他证得非非想定前,在修定时曾起恶心、发恶誓:要把扰乱他修定的鱼类都杀掉。所以当他从非非想天八万大劫(如果他具足寿命的话),八万大劫捨报以后,那就是下下生了!就是次生以后的后世,将会墮落到畜生道中去当飞狸,杀害河中曾在往世扰乱他修定的所有鱼和飞鸟,这是因为非非想天中不能转业,而且由于所发誓愿而使果报已定,业不可转。

如果是时间不定、果报也不定,这业一定可以转变的;除非后来另有不同的缘,譬如发了恶誓、受了恶戒,否则,时不定、果报不定的业是一定可以转变的。如果果报确定,是应该在两世以后才受报的,这叫作「应后受」,不是现世受、也不在次生受,这个业就可以转变为这一世来受。有人也许说:「哪有人那么傻?可能逃掉却不逃,还要提前受。」但是提前受也有好处:可以重罪作轻。若是次生、后生受,果报是无法减轻的;提前受报,就好比向银行借钱,满期再还利息一定是付得比较多;提前还钱时,几个月的利息一定比几年期间的利息少,所以提前受报时,重罪可以轻受;这是因为善心和智慧的力量,使得次、后世恶果已经确定的人,恶业可以转轻而受。由此道理,佛曾经讲过:五戒具足受以后,不要因为犯了其中一戒,就干脆把其余四戒全部都毫不在意的违犯。因为可以经由修行及善心忏悔,以惭愧心所法来转轻,因此说「善心智慧因缘的力量可以使恶果转轻而提前受报」。

「是什么缘故而说果报已经确定的呢?这有几个原因 :第一、常常做恶事而心中都不忏悔,所以果报确定了;第二、做恶事时专心去做而不犹疑,所以果报确定;第三、喜欢做同一种恶事而使业成就,所以果报确定;第四、发了誓愿的缘故而不改变,所以果报确定,是因为心意决定而使果报不能转。第五、不断的做同一类恶事,做了之后心中欢喜受乐,所以果报确定。」除了这些状况以外,果报都是可以转变的,所以其余的恶业都是不定业。我们可以用这一段佛的开示而知道要如何利益别人,譬如常造恶业的人,就告诉他:你应当忏悔呀!」对谤法的人就告诉他:「应当忏悔,不要常作而无悔。」次生的果报应就可以转变。又譬如谤法的人,要劝他们赶快远离,不要再专心去做谤法的事,果报就可以转。劝他们不要再作恶事、不要再谤法,对于谤法的事情应当生起厌恶之心;对谤法的事有了厌恶之心,恶业就可以转。还要劝劝他们不要发誓说:「我一定要把你这个法破坏到底。」劝他们不要发誓。如果以前发了誓,劝他们不可生起欢喜心,应当生起恶作之心,也就是五十一心所法中最后面四个不定法中的恶作。恶作就是对于自己所作的破法之事,产生了厌恶的心,讨厌自己以前所作的破法之事,不要谤法以后生起欢喜心,恶业的果报就可以被转变。

如果破法之后,具足了「常作无悔、专心而作、乐喜作、立誓愿、作已欢喜」等五法,舍报后就铁定要下无间地狱。如果赶快反过来,最多可能到寒冰地狱、火热地狱而已,就不必到无间地狱了。若能反过来极力护持正法及弘扬正法,如同世亲菩萨一样,不但忏悔原来所作否定大乘法的恶业,并且反过来努力学习大乘法,终生护持及弘扬大乘法,所以他本来要下无间地狱的重罪,不但不必受报,而且使他到达十回向位;两者之间的差异多大!所以已经谤胜妙法的人,已经作了五无间业的人,要依照五种条件去扭转过来,极重罪业就可以转变;甚至能象世亲菩萨一样,不但不入地狱,而且还邻于初地。从这一段佛语开示中,我们可以用来利益不小心谤法或恶意谤法的人。

如果不具足这五种状况,果报都是不定的,因此大家都可以把这个道理为他们宣说,让他们赶快转变;转变了以后就可以不堕地狱,乃至可能使得道业增上。我们不要象外面有些人很生气:「你们这种人应该下地狱!」我们宁可用悲悯的心态来帮助他们,不但帮他们远离恶业,还能增益他们的道业,才有资格很自信的说:「我真的是菩萨。」千万不要心中一面回想:「当年他们就是要让我们整个垮掉,每一招都那么狠毒。」要原谅他们,并且帮助他们赶快把定业转为不定业,甚至于把定业消除而变成善业乃至净业,要帮助他们道业增上,这是我们应该有的心态。否则我们与一般凡夫众生又有什么差别?所以我们应该要跳脱于众生的想法之外,能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很有自信的无愧于佛,无愧于诸大菩萨而说:「我也算是菩萨。」

所行的善恶业有轻重远近差别,所以果报会随着所造善恶业的因,以及后来所遇到的种种善恶缘而有先后差别去受果报;就象前面讲的善因遇到恶缘、恶因遇到善缘,又小善因遇到大恶缘、小善因遇到大善缘,或者大善因遇到小恶缘、大善因遇到大恶缘,因此都会产生种种差别不同,所以所造的行业会有轻重差别,果报也会有远近的差别,都会由因和缘的轻重远近而有先后受报的不同,所以才会有生受、后受、行善而示现恶报、行恶而示现善报、行善而示现善报、行恶而示现恶报……等无量差别;所以定业也没有绝对不可转的,定业不可转是因为众生心不肯转变。

不定业也可以变成定业,因为本来不一定报偿的业,因为心坚定不改,结果就变成定业;所以定业中有不定业,不定业中也有定业,都在于心的差别而产生不同状况,譬如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就有四种差别。修身是修正身行,修戒是特别注重戒律,不肯轻易毁犯;修心是改正自己心中的想法、观念,修慧是修学解脱慧、佛菩提慧,改变自己对解脱与实相的见解,促使自己的心转变为清净性。由于这四种修行的关系,后来会看见一些因缘果报的现象,所以最后一定会了知修善造恶一定在未来会有果报。当他作身戒心慧四种修行,确定一切善恶行为在未来一定有果报时,心就会变清净了,所以能转变重业为轻业,能使本来应受轻业的果报,在后来变成不必受报。

「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蛤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能转后业现在受之;阿罗汉果亦复如是。」外缘很重要,从佛的这一段开示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有人遭遇到福田,譬如遇到辟支佛、阿罗汉、证悟菩萨,因为起一念善心而丰盛的供养他一斋,这就是遭遇大福田,因布施而得大福德,以前曾造的大恶业比起这个大福德来,相形之下就变小了;由于这个布施的福德比原来所造的恶业更大,所以一定会先往生欲界天享福;若他发愿不生天回向在人间修学佛法,未来世在人间的福报将会很大而更有能力布施,福德更广大,使得先前的恶业变成后报。恶业后报了,他又世世都在人间继续大力布施护持正法、修集福德,福德又转变更大,恶业就继续往后推延;到最后犹如有人欠了别人十万元,后来他变成亿万富翁时,干脆以一百万元来偿还债权人,应有的大恶业果报就轻易的消灭了!所以若有幸遭遇福田时懂得大力布施护持,就可以转后世重罪来现世轻受,乃至未来世不受,这就是定业可转的道理。但若心性不转变,定业就一定不可转;一般人大多如此,所以说定业不可转。

如果值遇善知识,不管是教授解脱道或教授佛菩提道的善知识,前提是遇到真正的善知识,不是假名善知识;他开始修道并且修种种善业,也可以把后世应承受的很重罪业在这一世提前轻报。所以有人学佛以后有很多事情出现了,都不顺心。但是不要抱怨,未来要受的重报如今正在轻受,有什么不好?最多是开悟的时间往后拖个两、三年或五、六年,那也无所谓嘛!反正印顺出家以后〈游心法海七十年〉都还悟不了,我们慢个两、三年或五、六年,又有什么关系?这样一想不就很轻松愉快了吗?有障碍,就慢一点悟,无所谓嘛!想想印顺法师这位老人家出家八十年都悟不了,我们慢个几年开悟,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样就想开了:「好嘛!那就未来世该受的重罪现在轻受,统统受完了也不错,下一世行菩萨道就很顺利了!今生悟后也可以很顺利的修行。」这就是说遇到真正的福田或善知识,真实修道、修善就可以把后世的重罪在这一世轻轻的受完了。

又如有人本来具有欲界的种种业应该受报,欲界的范围很广,从欲界六天到人间及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都算欲界;欲界中的业,不管是受善果或恶果,本来应该要在欲界受的业,因为遇到真善知识而证得阿那含果,在他证果后、舍报前,往往有许多往世所造的业成熟了,在证道后出现让他受报,有些外道不懂就毁谤说:「佛教行者证得阿那含果以后,不也是一天到晚在受苦吗?可见那个果证都是骗人的。」他不晓得后业先受、重罪轻受,所以就毁谤。证得阿那含果如是,阿罗汉果也是一样;所以有些阿罗汉死得很难看,有被人丢石头打死的,也有被人家乱棍打死的;但不能因为这样就说他不是阿罗汉,毕竟他思惑已经断尽了,他舍报能入无余涅盘,仍是阿罗汉;但是在现象上无妨往世恶业成熟而使恶果报现前。知见不够的外道与凡夫就毁谤:「什么阿罗汉?还不是死得那么难看!有俱解脱的证量又有六通,还死得那么难看,怎么叫作阿罗汉!」这就象去年(2003)年初退转者的首领,知见真的不够,所以毁谤我们说:「老师你证得真如了,但是真如不痛,所以你割上一刀以后下令叫它不痛,身体就应该马上不痛。」这就是没有智慧嘛!

所以业的因缘果报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乃至等觉位都无法完作了知;因果的完全通达,是诸佛才做得到的。所以有些因果,哪一天遇到了菩萨,你问他,他也想不通:大部分可以通,但是有些特别怪的他也会想不通;想不通的原因是因为无法看到过去的无量世。佛的宿命通没有限制,所以看见某件事情就能观察过往的无量世,就可以说得清楚。如果某人所造的恶业是过恒河沙数阿僧祗劫之前的事,谁能知道呢?只有佛能知道。阿罗汉最多只能观察以前的八万大劫事嘛!八地、九地的菩萨们,若能看到以前三大无量数劫的事情,他们也没办法观察;所以因果的究竟了知,是佛地才能究竟的,乃至等觉菩萨都还有所不知的,因些不能从表相来看待某些事情,就开口乱讲话,否则未来的次生受或后世受,一定都是会很痛苦的。

佛说:「有智慧的人如果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四种都修,这个有智慧的人甚至于能把极重之业毁坏。」极重之业当然是五无间罪,下地狱的罪还不一定是最重的,因为十八地狱各有不同苦报,无间地狱才是最重、最苦的,因为有五种无间断、无间缺的苦受。有间断又有间缺的苦受,我们在人间就都觉得好痛苦了!譬如久病缠身,药吃了就没事,药力一退又难过起来,还是有间断的啊!象这样有间断而又不是全身无间缺的苦痛,他都不相活而自杀了,何况是刹那、刹那无间?而且无间地狱广大深远,除了受苦无间断以外,全身寸寸无间、分分无间的浑身受苦,总共有五种无间,所以真的很难受,因此说无间地狱的罪才是最重的业。可是有智慧者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如同传说中的阿伽陀咒或除毒宝一般,经由修身乃至修慧就能把恶毒全部破坏。阿伽陀咒或除毒宝,其实只在佛法中才有,那就是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能确实而正确的修,任何定业极重之罪的恶毒,都可以消除掉。

「若作小罪,初方便轻,后成已重;是人不修身戒心慧,令轻作重。」既然极重之罪可以消除,同理轻罪当然也可以因为心的相反操作而变重;譬如有人作了小罪,刚开始,为了完成欺瞒父母或贤圣的小罪,所作的方便施设都很轻微;但是后来被父母或贤圣责备而激怒,生起杀心,所杀害的是父母或贤圣,结果是成已之罪极重。他的轻微恶业本来可以经由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来转变,可是他既不修行也不肯转变,反而变本加厉造作恶业,因此使得轻罪作重,这真是愚痴人。若有智慧就能赶快忏悔而转变及灭除,但往往因为世间人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为了面子所以就不愿转变。我请大家自己检查看看,你们有谁膝下有黄金?都没有嘛!不说金块,连金粉都没有啦!那都是世间人愚痴,自我高抬而生起过慢嘛!因我生慢,再转变为过慢。佛门修学佛法的人没有面子可说,因为真心如来藏从来都没有面也没有背,没有里也没有外,有什么面子可说?连里子都没有了,还会有外、有面子?所以有智慧者不管面子的事,错了就赶快改,改了以后重罪作轻、提前受报。无智慧的人不改,变本加厉,所以轻罪作重。有智慧者就赶快修证解脱道乃至佛菩提道,因为智慧的缘故,未来世重罪作轻,或者如同阿罗汉解脱生死而使来世应报的恶业全部不报……

——恭录于《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八辑 (P:78—90面)

原文地址: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语名称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