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学佛须知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1-06 09:12:03
原文地址:

\

【学佛须知】净空法师(发帖人:)

◎问:你学佛了,佛是什么? 答:佛是佛陀的教育,佛法是心法,让我们明心见性。 ◎问:佛经里面讲的是什么? 答: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生活环境,人生是我本人,就是说我本人与生活环境的真相。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必需有真正的智慧。 ◎问:佛法所求的是什么? 答: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佛门里面求财、求富贵、求功名、求儿女、求平安….那是小事;能不能求到呢?不一定能求到。可是如果你能够求到真正的智慧,那么这些事情样样都可以求得到。为什么呢?有了智慧,那一样办不到呢!所以智慧是第一,智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有智慧,就是佛家常讲的有求必应,有求必应是建立在圆满究竟智慧的基础上。 ◎问:智慧是什么? 答:智慧是定心的起用;换一句话说就是清净心起作用,那就是智慧。我们今天妄想、执着、分别、烦恼很多,就是心不清净,所以看人、看事、看物,虽然在面前,往往看错,想错,说错,做错,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心不清净。 ◎问:智慧怎么求? 答:佛教给我们要修行。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人,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的智慧、德能、才艺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可是现在诸佛菩萨智慧、德能流露在外面,我们的智慧、德能到那里去了呢?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已经被「污染」了。我们今天:思想有污染、见解有污染、心地有污染。佛法在三千年前就教给我们要如何保护我们心地的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清净心起作用就是万德万能。 佛法宗派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 「法」是方法。 「门」是门径。这么多方法、门径作什么用的呢?都是帮助我们把精神的污染、心地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统统化除掉,把它断掉,恢复自性清净心。 ◎问:如何修正错误的行为? 答:错误的行为就是污染,如何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行为不外乎三大类,就是身、口、意三业:身是身体的造作;口是言语;意是思想、见解。这三大类的行为有了错误,就把它修正过来。那么到底什么是正?什么是错?这个正的标准是什么?佛实在是高明,实在伟大,佛没有制订一个标准要我们去遵守,佛给我们讲,标准就是自性,是你自己的自性,不是从外面来的。 ◎问:什么是业障? 答:业障就是分别、执着。怎么能够把分别、执着离开呢?这个话不能听错,听错犯的过失更大。倘若不分别、不执着,父子也不分了,男女也不分了,那还得了吗?你去打战连敌人、自己人也不分了,这不是糟糕了!那就犯了大错了。 真正的不分别、不执着就是自己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分别,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着众生分别而分别,随着众生执着而执着。自己有没有呢?自己决定没有。这就对了,这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法就是分别执着,并没有破坏众生的分别、执着;众生有这个分别、执着,他才能建立社会的秩序,世间才不至于乱。 ◎问:如何打好修行的基础? 答: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一定要以三福作基地。就好像我们盖房子一样,无论盖什么式样的房子,盖得多高,千千万万种,但基地是一样的,一定要做非常坚固的基地,从这个地基上才能够建造各种不同的建筑屋。由此可知净业三福是修行的基础。今天我们修学,费的时间比古人长,用的精神比古人多,为什么没有古人的成就呢?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把基础疏忽掉了。 ◎问:怎样读经才能收到真实的利益? 答:读经这个方法是修定,用读经的方法断烦恼。到你烦恼断了,心地清净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思维经义了,你不会把经的意思想错了,因为智慧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心不清净,不要去胡思乱想,你所想的全是妄想,全是把佛经的意思错解了。我们初学要读一点古人的注解,研究研究是可以的,作为补助。初学者以修定为主,修清净心为主,一天用八小时来修清净心,修定;研究注解、注疏,研究经典的理论,一个小时,顶多两个小时足够了,那是补助。这个补助是怕自己老是在念,念到自己不开悟,念到自己兴趣没有了,会退转了,所以叫你读一点注解、听听讲,调剂调剂,目的在此地,不是叫你真正开智慧的。读诵大乘一定要知道我们现在在什么程度,应该要如何的修学,我们才不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这一生当中才真正的能得到殊胜的成就,殊胜的利益。 ◎问:佛经跟世间书有什么不同? 答:佛经跟世间书不一样,所有圣人的经论完全没有意思;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它就有无量义。譬如说我们今天是读《无量寿经》,我们读得很有味道,里面的东西我很懂得;我再学个一年、两年,我的程度高了,看到里面的意思愈看愈多,愈看愈丰富,原来它的意思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佛经有无量义,它随着你的心地清净的纯度,随着你境界的提升,你会看到它圆满的义理,愈看愈广大,愈看愈圆满。经典的受持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你念不厌,念不倦,道理就在此地。 ◎问:何谓净业三福? 答:一切菩萨成佛都以这三条(三福)作基础。不管你修学那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如果没有将这个基础修好,都不能成就。 净业正因者,共有三条: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三条一共十一句,十一句就好比十一层大楼,后面的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就好像这个大楼一样,第二层一定包括第一层,第一层不见得包括第二层,因为第二层不盖可以。这个基础就非常之坚固,第一是根本的根本,这一条做不到,后面统统都没有。我们要想成佛、成菩提,假如人都没有做好,怎么能成佛作祖呢? 那么发菩提心是在第几层?第八层!倘若前面七层都没有,那来的菩提心呢?菩提心没有,那么念佛也不见得能往生。为什么呢?往生的正因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若修行只有一半,缺了一半,这往生靠不住了!想到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明了为什么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那么少,倘若我们的心还是糊里糊涂的,还是颠倒梦想的,这样念佛怎么能往生!原因就在那里。 ◎问:菩提心是什么? 答:菩提是觉的意思;菩提心是觉心,觉而不迷的意思。 ◎问:菩提心是什么「心」? 答:这个「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具体来说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菩提心,要真正发度众生的心。 「众生无边誓愿度」,什么是度呢?度是帮助他、协助他的意思。帮助里面最重要的,是帮助他破迷开悟,是帮助他断烦恼,恢复清净心。如果把这个标准放到最低,就是帮助他,教他孝亲,教他尊师重道,教给他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引接一般没有学佛的众生。不学佛的,要用这个方法教他,这是人天法。已经学佛的,要教他真正回头,三归依是回头。教他守法,教他守规矩。对于老修,那就是要劝他「发菩提心」,一定要自行化他。 ◎问:佛法所修的是什么? 答:修的是觉、正、净。 ◎问:什么方法修觉、正、净? 答: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 参禅修觉正净,持咒修觉正净,念佛修觉正净,读经也修觉正净。 「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因为每一个法门统统修的是觉正净,离开觉正净就不是佛法了;觉正净达到圆满的程度就叫成佛。 ◎问:苦从那里来? 答:苦从「迷」来的。 ◎问:乐从那里来? 答:从「悟」来的。觉悟就乐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统统清楚,统统明了,自然就快乐了。你能够掌握事实,能够自在地运用和支配这个事实;而不是被环境所支配,被环境所约束。样样作的了主宰,他怎么不幸福,怎么不快乐呢! ◎问:如何辨识佛陀教育学位的名称? 答:佛法是教育。教育有学位,像我们在世间这个教育,最高的学位是博士,其次是硕士,再其次是学士,三种不同的学位:在佛门梩面亦复如是,名称不一样而已。佛法梩面最高学位叫佛陀,所以人人都可以称佛,像我们这个世间,人人都可以拿到博士学位。 「佛陀」是学位名称,菩萨也是学位的名称,像硕士,比佛陀低一级;阿罗汉又低一级,像学士一样。 修学分成三阶段: 第一阶段–正觉 第二阶段–正等正觉 第三阶段–无上正等正觉 如果你得到正觉,你就叫阿罗汉。 如果你修到正等正觉,那么你就拿到菩萨的学位。 如果再往上去修无上正等正觉,你就拿到佛陀的学位了。 ◎问:家里供养佛菩萨形像的意义是什么? 答:佛的弟子和学生们在家里供养佛菩萨的形像目的有两个: 1)不忘本,返本报始。 佛是建立佛陀教育的创始人,是我们第一个老师,我们对于这个老师都念念不忘,应当尊敬,如同我们中国人怀念祖先,家里供祖先的牌位;祖先的牌位在家里可以跟佛像供在一起,祖先是我们的亲人,佛是我们的老师,孝亲、尊师,所以可以供在一起,这叫返本报始。 远祖我们这样地敬重他,眼前的父母没有不孝顺的;三千年前的老师,我们这样尊敬、这样怀念,眼前的老师那有不敬爱的,不尊重的呢!这是生活教育,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要提倡。你在家里天天敬祖先、敬老师,家里面的子弟看到你,这个印象从小就种在他心目当中,他将来会孝亲,会尊师。 2)见贤思齐 一看到佛,他是凡夫,他能成佛,我也应该成佛。见到佛像提醒我们觉而不迷。菩萨是佛弟子,是僧宝,菩萨僧;见到僧宝我们立刻想到身心清净,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给我们这样大的帮助。 ◎问:何谓持戒? 答: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守法这一个理念,范围是无限的深广。佛是我们的老师,老师在经典里面的教诫是法,都得遵守。除了老师的教诫之外,世间的法律要遵守,国家的宪法要遵守,法令规章要遵守,社会的道德要遵守,风俗习惯要遵守。佛法教育范围广大无边,因时、因地教学的设施就不同,特别是现代这个时代,由于交通的发达,质讯的便捷,已经把地球缩小了,我们随时可以在世界各个地区去观光、旅游;我们也有弘法利生的使命。我们到别人的国家,他们的国家法律、风俗习惯、社会道德都要遵守,这样才能够跟那个地区的人民融合成一片,佛法教育才能够深入推行。戒律在今天来讲一定要了解它有很深远的含意,绝不仅仅限于戒条。 ◎问:何谓修定的基础? 答:人能守规矩,他的心是平静的;不守规矩的人,心是浮躁的,因为常常犯法,心里常常有恐惧感,他的心如何能定下来。一个真正守法,守礼的人,没有过失,他的心是定的,所以这是修定的基础。 「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家修学的枢纽就是在「定」,戒是手段,用这个手段来得定;心定了之后,智慧就现前。 ◎问:持戒修定的目的是什么? 答:持戒修定的目的是得清净心。有时候我们看到有一些持戒的人,戒律持得非常精严,但是他不能得定。为什么不能得定呢?因为他分别、执着。看到别人破戒他心里不高兴,生气,无名火就起来了。我们大家想一想这个人是真持戒还是假持戒?戒律持得再严,他已经犯了很大的过失,只可以说他这个戒律之严是修世间有漏的福报,他不是在学佛。因为学佛是要修定,他不能得定,因为他心里面的妄念太多。所以六祖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就对了。我持戒,别人不持戒与我不相干,我修定。如果我能把世间一切人的过失都不放在心里,这个人才能够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见到别人的过失,实在讲就是自己的大过,你没有过失怎么会见到别人的过失呢?见到别人的过失正是自己的过失。 ◎问: 病从那里来? 答:病苦的由来有三种原因: 第一「病从口入」 中国人常讲「病从口入」,是你吃东西不小心,这个说法也有道理。我们想想那一个人不贪吃?特别是中国人,不但贪吃,还都要吃活的、殊不知肉类里面带的病菌比蔬菜多得多。这些病菌是伤害你身体的,短时间你不察觉,日久天长,经年累月地累积,病就发作了。 素食的人和肉食者体质就不相同,一般讲素食的人身体应该要健康一些,但是我们往往看吃素的人身体也不健康,照理说他应当要健康。他为什么不健康呢? 妄想。妄想多的人会生病,所以有禅定的人不生病。于是乎我们这才发现一切的病源就是从妄想、烦恼、执着来的!佛在经上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人为什么生病?他天天想病;想病,病就来了。这里痛,那里不舒服,越想病就越重。假如把病忘掉,往健康方面去想,像佛身心清净,内外透明,哪来的病!佛法修行,观想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常作如是观,身体就透明,就没有一点痛。我们为什么不去想佛?为什么不去念佛?为什么去想病、想老?想老就老了,想病就病了,能把老、病从内心去掉,就永远不老,永远不衰退。 对治: 如果我们能够把妄想去掉,饮食简化,保持清净心,实在讲饮食愈简单愈好。我们的身体就是一部机器,胃是担任消化的工作,你每一天只吃一样东西,它容易消化,它工作得很舒畅、很舒服,因为不复杂。倘若你每一天要讲究花样,吃许许多多东西,增加它的困难和痛苦,它忙不过来,这就是增加了胃、肠的负担。长年累月地,它怎么会不出毛病呢?怎么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 第二「冤业病」 此类病不属于生理的病,不是医生能治疗的,这是从前的冤家债主在阎罗王面前告了状,继续不断要你到地府打官司对质。有时候还受刑罚。痛苦大叫,我们不知道他大叫是什么原因,其实是他在恶道里受刑,痛苦的现象。 有些是附身报复讨命的,在佛门里用超度的方法来化解。超度就是与冤家调解,说道:「诵经、拜忏,给他回向,给他修福。」告诉他冤家宜解不宜结,冤仇报来报去没完没了,都不是好事。他一旦觉悟,听懂了,明白了,自然就离开,这时病就好了。 第三「业障病」 业障病就是我们讲的植物人、老人痴呆症、癌症病人。这种病是因为自己造的罪业太重而起现的,这个病非常难办。诵经、拜忏无效,因为不是冤家找来,而是自己累劫的罪业太多,起现的。这样的病还是能救,要真正忏悔,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才能转变。 对治: 植物人是因为他有福没有寿,则钱财躺在床上花,他放不下,必须把命中的钱财花光,福报用尽,他才肯走。如果我们懂得事实真相,只要把他的钱财捐出去做慈善事业,就会有两种情形出现:一、病好了。二、如果是寿命尽了,他很快就断气,能够生善道。要舍财修福才能解脱,否则有人躺在床上花钱,要躺十几年才花光! ◎问:经上所写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的标准是什么? 答:善的标准就是观经三福十一句统统做到。善有三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世间善;假如经文说世间男子女人,就是指这四句。若没有用「世间」,而用「善男子善女人」,是大乘经,那么这四句还要加上「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再加上「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十一句通通做到,才是「善」的标准。 ◎问:未学佛之前,已经造了不少业,应该怎么忏悔?怎么忏除业障? 答:忏悔不应该每天在佛菩萨面前把自己所造的罪过说一遍给菩萨听,这不是忏悔,这是再造罪业!因为虽然你的身业没有造,但是你的口业在那里念念有辞,口业造了,你心里想一遍就造了,不但口业造了,连意业也一起造了。想一次又造一次,阿赖耶识里罪业的印象就跟着加深一遍。本来要忏除罪业,却天天把罪业再增加一次,到什么时候才能把罪业忏除!那么,怎么样忏除罪业呢?那就是不要去想它,老实念佛。不想它,罪业就没有了;天天念佛,佛是善中之善,念佛是无上的善业,我们天天造善业,罪业就没有了。过去无论造什么罪业,都不要去想它,从今以后,一心念佛,所有一切罪过我都不造了,这就叫真正的忏悔。灭罪的效果力量没有比这个更大的。 清朝慈云灌顶大师在他所著观无量寿经的注解「观经直指]」里告诉我们:「六道众生所造的罪业,任何经典、任何法门、任何忏法,都忏悔不掉,都消除不了,念阿弥陀佛能消除罪业」原来这句佛号是消灾灭罪的无上法宝。他的话不是随便说的,这句话确实有很深的理论依据,这句话真实不假。一句佛号能灭罪重的罪,何况是小小的过失!可是我们看到许多念佛人业障没有消除,以致使我们对祖师大德的话不敢完全相信,其实那是我们自己看错了。错在什么地方?这些人是真念还是假念?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净念相续],那是真念。 「净」是清净心。我们若有怀疑、有夹杂,心就不清净,这样念佛就不得力了。 ◎问:怎样才是真正信佛? 答:信佛不容易,有很多出家人一辈子都不信佛。什么才叫信?必须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理解、真正做到「信受奉行」。如果没有做到这四个字,那么信心是流水道心,古德比喻为水上的浮萍,是无根的信心。我们今天信佛没有根,哪来的力量呢?真正信佛就是信了之后就发愿,发愿之后就真正修行。信、愿、行三质粮同时具足,才有真实的成就。 ◎问:劝人念佛好,还是也可以劝人念其他经纶? 答:劝人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这个不会有错误。劝人念其他经纶就有一点问题。什么问题呢?怕那个法门不契机。就好像人家害病的时候,你介绍药给他吃,这要负责任的。你对病情不了解,对药性也不知道,只看到那个人生病吃这个药好了,这个人也生病了,赶快把这个药给他吃,他害的病不一样,这一吃吃死了,那你要不要负责?这不是容易的事情。 「阿弥陀佛」可以介绍,那就是他适应的能力很广泛,什么病都可以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像万金油、八卦丹一样,纵然不能把你治好,但是不会有加重的情况。介绍其他方法的时候,如果不契机,就会害人。所以我们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劝人参禅、劝人学密、念咒,都很危险。那个人虽然是一番好意,好心想帮助人,但是,他确确实实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对于法门不了解,众生根性也不了解,这一种盲目地劝进,非常危险,纵然不是有心造罪,可是他的过失就很重。 ◎问:佛法如此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怎样报答佛恩? 答:只有一个方法,佛的愿望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圆成佛道,成佛就是成就最圆满的德行,最圆满的学问。我们若能够帮助佛,把佛教的教育普遍地介绍给众生,推荐给众生,这就是报佛恩,净业三福里其中一条「劝进行者」,就是这个意思。要把佛陀的教育普遍向世界每个角落去弘扬,去介绍。 ◎问:佛寺院表的是什么法? 答:佛寺院也就是道场,进去大门第一个建筑物就是房门。房门也叫天王殿,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 天王殿进门第一个见到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满脸笑容,他所代表的意义就是佛弟子必须要具备以下的资格才可以入佛门;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欢喜心接待一切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表「护法」的意思。 护法就是保护道场。道场是一种形式,是一种艺术,要是懂得它真正的意思,佛给我们讲的道场其实是在我们的心地。护法保护道场,真正的意思是保护我们心地的道场。 东方持国天王 「持」是保持;「国」是国家。这里面的含意就是「负责尽分]。 我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做得圆圆满满,都能尽忠职守,这才能护持国家。 表法–琵琶(乐器) 负责尽责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就像弦一样,你要是太紧了,他就会断掉;太松了,就弹不响了,一定要恰到好处,这就是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守分寸,都要恰到好处。 南方增长天王 「增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求进步。佛法讲精进,不但要进步,还要精纯。所以德行上要进步,智慧要增长,技能要进步。 我们苦行是在修学的阶段,不是永久的,不但帮助自己离苦得乐,将来帮助整个社会,也能帮助一切大众离苦得乐。 表法–宝剑 这是表「智慧之剑」,能断烦恼。烦恼像丝、像乱麻一样,所以快刀斩乱麻,唯有智慧才能够把所有的这些繁杂的事情,统统都解决掉。 西方广目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 这两位天王教给我们的是要多看,多听;要读书,要读大乘,要到处去考察,增长自己的学问和见识。看看人家的长处,我们学习;人家的缺陷,反省我们有没有。我们能够采人之长,舍人之短,来建设我们美好的国家,建设我们美好的社会。 表法–广目天王(左手拿一条龙或蛇) 龙跟蛇代表变化莫测。这是讲复杂的人心、社会、世界,常常在变化,有智慧才能控制得住,才能掌握到局势。 表法–广目天王(右手拿一个看似像飞鼠的动物) 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飞弹,是战斗机。你有智慧,你能够控制,能够控制军事,控制军备,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世界和平。 表法–多闻天王(手拿伞盖) 伞是遮盖,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环保,遮盖灰尘,保护自己身心的清净。

\

原文地址: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成语名称以泪洗面成语拼音yǐ lèi xǐ miàn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成语名称以玉抵乌成语拼音yǐ yù dǐ wū成语...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