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 天台独步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1-13 09:09:04
●简陋小寺有千余年历史 ●现存最早的天台宗殿堂 ●佛教南北交流的见证 距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北耽车乡王曲村,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寺院,名为天台庵。别看它小,仅余一座厅堂式建筑,却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 底觉悟者”,即达到了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的最高境界,而菩萨则是“自觉觉他者”,即自己觉悟还要使众生觉悟。圆觉,有“圆满的觉悟”之含义,寺中原有
●简陋小寺有千余年历史 ●现存最早的天台宗殿堂 ●佛教南北交流的见证
 距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北耽车乡王曲村,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寺院,名为天台庵。别看它小,仅余一座厅堂式建筑,却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

\

(公元907年),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全部位于山西的4座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月3日一早,在平顺县文物局文物科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驱车沿漳河岸行进,前往王曲村探访天台庵。  小寺佳构  上午10时许,记者一行来到王曲村,先与天台庵文管员刘建宏会合。天台庵就位于王曲村口,位于一座坛形的小山上,山把寺庙高高托起,似乎准备随时承接人间的香火。  天台庵坐北朝南,它不像许多寺院那样,正门大开,长长的高高的石阶迎着八方香客。天台庵不是这样,往上走的青石台阶并不宽大,在石阶的底部,看到的是天台庵的背影,对于见惯了一进山门就进香的香客来说,这样的进入方式有点特别。  这座千年古庵院的四周,农舍环绕,绿草如茵,林木苍翠。寺前方为漳河,景色清幽。院内只有一座规模不大的佛殿,基座是一个石片垒砌的方形平台,如进庵门,仅需跨上三级简陋的石阶。大殿面阔三间,平面看去,近似一正方形。门槛、门框、门头以及门,都是木制,没有任何装饰,朴素得像泥土。也正因为如此,它并不让人感到沉重。殿身正面、侧面的明间开间较大,次间仅有明间的一半。刘建宏介绍说,这样的建筑结构在我国现存早期建筑的平面中极少见。  大殿四周有12根檐柱,柱高小于间宽。记者看到,柱础为常见的覆盆式,柱头形卷舌较缓,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檐,部分梁架上还残留有金黄色的五爪龙的彩绘图案。整个殿内没有一根柱子,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既无重叠构件,也无虚设之弊,没有繁杂装饰之感,使殿内的空间更显得空阔。  屋顶施灰筒瓦及硕大的琉璃鸱吻。刘建宏介绍,屋脊上鸱吻年代为元代,加之新旧不同的梁架构件,显示天台庵在千年岁月里曾屡经修葺,但是修复时没有发现题记,只有一块清代筒瓦上记载金元曾维修过。刘建宏说,1973年,原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柴泽俊确认天台庵为唐代建筑,天台庵大殿虽然有很多后期修缮的痕迹,但是它的整体结构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依然是我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珍贵实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建造上的许多做法,与建于中唐时期的南禅寺大殿相似,为中国小型佛殿中的佳构。  天台遗脉  采访中,刘建宏向记者介绍,天台庵是中国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后,天台宗是在中国形成最早、也是最完备的、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佛教宗派。因创建者智颛久居浙江天台山,故以“天台”为宗名,随之各地纷纷建起了天台宗的寺庙、庵院。  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那个时期出现的佛教诸宗派大多另辟蹊径,以自家的理解对印度佛教进行重新解释,“说己心中所行之法门”。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在修行方法上曾出现南义北禅的局面,即南方重义理、重智慧,北方重禅定。政治上的统一为结束佛教南义北禅的分裂局面创造了条件,智颛顺应潮流,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止观”学说,认为“止”、“观”二法是转迷开悟,成菩萨作佛的两种最基本修行方法,这两种方法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以往的佛教学说,在谈及佛性时,都认为佛性是至纯至净、尽善尽美的,天台宗则一反佛教的传统说法,主张佛性不但本具善,而且本具恶。天台宗这种不依经教的精神,使得有人责备它改变了印度佛教的本来面目。其实,这也可以说是天台宗学说富有创造性,富有中国特色的一个重要表现。  刘建宏说,隋唐二代佛教鼎盛好景也没有多长,唐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的灭佛,佛教受到严重打击,所幸的是江南一代得到吴越王钱氏的保护,天台尚留一脉,但亦呈现出“命若游丝”之状。天台山的僧人为了不让天台宗教派毁于兵火战乱和官方剿灭,保存天台宗的教义和香火,在远离天台山的太行山里建起了一座小小的天台庵,成为天台遗脉。  在天台庵正殿,记者发现里面空荡荡没有任何雕塑。刘建宏对记者解释说,天台庵正殿内原来也有泥塑,“文革”时全部被毁。据当地老年人讲,天台庵正殿中塑像为“十二美女”。刘建宏推测,“十二美女”应是佛殿中“十二圆觉”塑像,百姓口口相传时讹为“十二美女”。按照佛门说法,佛是“彻

\

底觉悟者”,即达到了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的最高境界,而菩萨则是“自觉觉他者”,即自己觉悟还要使众生觉悟。圆觉,有“圆满的觉悟”之含义,寺中原有的这十二位有望成佛的圆觉菩萨,其实不过是佛教教义概念化的产物,是一种象征,是佛门教义形象化而设计的,即向世人和信众展示成佛之道。现存长子县法兴寺宋代十二圆觉像最为精绝,塑像皆为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面相俊秀,神态自然,颇富生活气息。由此参考,天台庵正殿中的原“十二圆觉”塑像,被百姓口头相传为“十二美女”也就不足为奇了。  碑殿寂静  站在天台庵院子的最南端,记者回首,天台庵正殿一览无余。这座挺立在漳河岸边的寺庵,外形和内部结构与五台山南禅寺如出一辙。这里没有多到数不清的善男信女,没有熏得人睁不开眼的香火青烟,也没有经幡飞扬,它静静地走过一千多年,面临着河水,神态平静安详。  漳河西来,河水在这里变得宁静而平缓。天台庵与河对岸建于唐天宝六年的古原起寺遗存遥遥相对,两者都是沉默无语。天台庵石铺的甬道上,如同进门石阶一样,人迹罕至。院内显得分外寥落。  除了佛殿,寺院中保存下来的,还有一通唐代石碑和殿前的一对石狮。唐碑矗立在院子的东部,高约2.5米,宽80厘米,厚25厘米。螭龙圆首,碑阳横竖方格依稀可见,但由于千年的风雨剥蚀,字迹已经风化,无法再看清上面的文字。碑首和两个侧面雕刻着佛像,神态娴静,体态雍容,一派唐人气度。有趣的是,在碑首上有一个人面雕刻,这在唐碑里极为少见。碑照例是被龟驮着,与碑首和碑侧的佛像不同,它头半昂着,扭向一边,这一神态,给这个千年古碑和这碑上铭刻的苍茫岁月,凭空增添了几丝生动。  采写: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成语名称以玉抵乌成语拼音yǐ yù dǐ wū成语...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