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 赵武大王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1-13 09:12:00
●赵武外出时休息就寝的行宫? ●大殿内部用了“减柱造法”? ●是出45度斜栱。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达内外。寝宫出际深远的屋盖、舒展平缓的举折、刚劲有力的通檐四椽栿和雄浑苍古的斗栱组合,完整如初地展示着八百年前的营造特色。驻足其间,让人恍如穿越回金代。  看着如今的大王庙,赵培青感叹:“昔日的大王庙殿内龙盘凤绕,丹青满壁,山水人物栩栩如生,泥塑神像风度翩翩,可惜如今
●赵武外出时休息就寝的行宫? ●大殿内部用了“减柱造法”? ●是

\

当地寺庙存碑最多的一处?
  在盂县香河北岸的西关村,坐落着一座青砖灰顶的庙宇。这就是阳泉四处国保单位之一的大王庙。相传,此处原为晋国上卿赵武的行宫,后在此建庙祭祀。赵武,就是举世闻名的赵氏孤儿,他的故事在盂县流传了数千年,至今人们依然沿袭旧时对赵武的尊称——“大王”,于是就有了“大王庙”。  大王庙虽久历沧桑,至今仍保留了金代建筑的特色,是我省历史保存完美的一座古代建筑。
 相传是赵武行宫  虽然与盂县县城近在咫尺,但眼前的大王庙却远离县城的喧嚣,置身其中,阵阵清风拂面,四下万籁俱寂。庙前的两株古槐,树冠高大,枝繁叶茂。看护大王庙的老人告诉记者,相传这两株古槐系唐代所植,迄今已有千年。  盂县文管所就坐落在大王庙院落的一角,静静地守护着这个历经沧桑的国宝。对于大王庙,盂县文管所所长赵培青颇有感情:“大王庙创建年代不详,元代《重修藏山庙记》有‘重建于金,源之于承安五年’的记载。汉、唐、宋、元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中,寝宫是金代建筑,正殿为明代建筑,其余的都是清代所建。”  在省文物局网站上,有对大王庙创建年代的考证,即“为春秋时晋国上卿赵武之行宫。”民间,百姓把赵武称为雨神,历代帝王也为赵武修庙造祠,并赦封赵武专司雨神之职,大王庙可以说是赵武外出行云布雨时休息就寝的行宫。由于古时去藏山祭拜赵武路途遥远,大王庙便成为附近百姓祭祀赵武的去处。  光绪七年(1881年)《盂县志》中《卷七·建置考·坛庙》记载:“文子行祠:在西城外香河北,春秋上戊日祭。”庙中碑刻记载该庙建于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中经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增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重修,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2001年6月25日,大王庙作为金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金代寝宫历尽沧桑  大王庙占地面积3537平方米,古朴浑厚,气势雄伟,庙内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的依次有照壁、山门(后兼戏台)、正殿、寝宫。山门两侧是钟鼓二楼,碑廊和仪门分立二楼左右。中轴线两侧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  山门面宽三间,通体面宽9.2米,进深4.5米,檐高6.1米,单檐硬山顶五顶双层结构。台基与乐楼相连,高出地面1.18米,上饰有石栏。山门中间留有较低的通道,两侧垫高与乐楼台面相平。遇有演出时,架起木板就成为一个平整的台面;乐楼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面宽三间,进深五椽,歇山卷棚式屋顶。  正殿是大王庙的主体建筑,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重建。正殿有三间,面宽16.4米,进深10.8米。殿身四周有回廊,正殿整体为木结构,从底到顶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台基不高,由青石砌成;屋架木制精巧,曲形斗拱,层层叠架;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分布着五脊六兽,出檐深远,气势磅礴。正殿四周由木柱支撑,柱上施以梁柱,构成屋架,沿柱而砌墙,再在上面开设门窗。四周木柱,微向内倾,置成“侧角”,角柱稍高。设计的科学之处在于使梁、柱、枋三者受力均匀,紧密结合,以增加建筑的稳固力和承托力。大殿内部空间敞亮,使用了“减柱造法”,这种手法出现在辽代,是在建筑物的平面上减去若干根柱子,柱子减去的多少与面积的大小成正比。这种做法到金元时运用比较普遍,但明清以后大型建筑已不采用,殿内使用了长跨三间的大木材,其构件的规制属营造式,整个屋顶完全由山墙内之暗柱和廊柱支撑,扩大了建筑的纵向跨度,为设置神龛和塑像,提供了宽敞的场所。大王庙也足以证明早在明代,盂县的木结构建筑艺术,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正殿之后就是大王庙最有建筑历史价值的寝宫。据有关专家鉴定,此殿属辽代建筑。后殿共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屋顶为筒板瓦覆盖,其通体面宽12.1米,进深6.6米,鸱尾高6米,造型与结构特征同正殿基本一致。七檩四椽、五脊六兽,前后檐立栏卧栏各四层,梁、柱、栏、斗拱等皆用材粗大,却卯榫严实,构筑稳固。非凡是其斗拱形制多样,上下相异,柱头与补间不同,各拱两端之卷刹皆为五瓣,每瓣微向内弧,这种做法在木结构古建筑中尚不多见。  柱上阑额普拍枋呈“丁”字形断面,出头垂直砍截,不作任何装饰。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栱造,明间补间铺作

\

出45度斜栱。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达内外。寝宫出际深远的屋盖、舒展平缓的举折、刚劲有力的通檐四椽栿和雄浑苍古的斗栱组合,完整如初地展示着八百年前的营造特色。驻足其间,让人恍如穿越回金代。  看着如今的大王庙,赵培青感叹:“昔日的大王庙殿内龙盘凤绕,丹青满壁,山水人物栩栩如生,泥塑神像风度翩翩,可惜如今堂内的彩塑和壁画早已全部损毁无存。”  十五通石碑的诉说  除了金明建筑外,大王庙的另一个亮点是它所藏的十五通石碑。  赵培青告诉记者:“大王庙原有三间碑房,是盂县寺庙存碑最多的一处,真所谓刻石荟萃,古碑如林,且造型美丽,文图并茂,笔工遒劲,字迹清楚,如今碑房已毁,部分碑刻也遭到损坏。”  在正殿东侧的碑廊下,如今保存着历代建造的十五通石碑,笔工遒劲,字迹清晰,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品,比如孔子像碑。此碑系元代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立,原藏于孔庙,孔庙被拆后,移至大王庙,碑身断裂。碑高1.24米,宽1.02米,厚0.2米,碑顶呈半圆形。碑正面图文并貌,左侧为图,右侧为文,标题为篆文“宣圣衮公小景”。文记孔庙建于唐天宝十一载(公元767年),图刻孔夫子全身像,后面跟着其弟子颜回,刀工细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历经百年风韵犹在,碑中画像系临摹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名画真迹,书法系临摹自颜真卿正书体,全文由宋代著名理学家程灏写就。由陈继临摹刻于石,并饰以云纹图案。  此外,碑廊还有千佛碑、吴道子图像碑等石碑,镌刻细腻,笔工刚健,技艺精湛。这些石碑对研究藏山和大王庙的历史沿革,以及盂县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走出大王庙,夕阳已西下。作为金代建筑的典范,大王庙留给后人的,除了在建筑方面的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外,更重要的是承载着赵氏孤儿的美丽传说,成为盂县忠义文化的代表之一。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成语名称以泪洗面成语拼音yǐ lèi xǐ miàn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