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古代诗人咏自然之二:鸡犬桑麻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22-10-31 09:11:46
古代诗人咏自然之二:鸡犬桑麻古代诗人咏自然之二:鸡犬桑麻 莫砺锋 巍巍五岳,浩浩三江,是中华民族休养生息的美好家园;960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是孕
古代诗人咏自然之二:鸡犬桑麻 古代诗人咏自然之二:鸡犬桑麻

莫砺锋

巍巍五岳,浩浩三江,是中华民族休养生息的美好家园;960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是孕育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理想环境。然而,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我们的家园都是一个有限的空间。那么,中华的先民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呢?他们的办法就是生活在田园之中。与那些高墙之内堆着假山、凿出池沼的豪门园林不同,田园是开放性的,竹篱茅舍坐落在青山绿水之中,鸡犬桑麻沐浴着晨曦夕霞。于是田园就被古代诗人选为最佳的栖息场所。当陶渊明厌恶官场的污浊而回归林下,纯朴美好的大自然便给他带来最亲切的抚慰。东篱下傲霜怒放的菊花,夏日北窗下的一缕凉风,都使诗人感到可爱可亲。那悠然进入视野的南山,更是让他领悟到不可言传的“真意”,也即人生的真谛。即使是胸怀天下的志士仁人,也同样能从自然中找到精神的归宿。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是当他经过长途漂泊到达成都后,浣纱溪畔的简陋草堂便如同一个安静的港湾,抚平了诗人心灵上的累累伤痕。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旅诗人,他本是一位龙腾虎跃的战士,曾亲历斩将搴旗、铁骑渡江的战斗生涯。当他进入壮志难酬的英雄末路时,若不是带湖之畔的田园给他提供了吟赏烟霞的环境,他还能到何处去安顿那颗跳荡的心灵?至于隐居在岘山襄水之畔的孟浩然,半隐于辋川别墅中的王维,他们完全是在田园生活中实现了生命的意义,就更是题中应有之义了。久居水泥森林而远离自然的读者朋友,当你读到古代诗人描写田园生活的优美作品,一定会领悟到这个简单的真理:人类真正的家园是与鸡犬桑麻相伴的农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 王维《渭川田家》

【注释】

墟落:村庄。

穷巷:冷僻的巷子。

雉:野鸡。

(gou):野鸡鸣叫。

秀:禾类植物开花抽穗。

《式微》:是《诗经·邶风》的篇名。诗中有句云:“式微,式微,胡不归!”此诗取其语义,表示“为何不归来”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幅春末夏初的农村风俗画:斜阳西下,一缕夕照映在村庄上,平时非常寂静的僻巷顿时喧闹起来,原来是放牧在外的牛羊纷纷回家来了。有一个老农民拄着拐杖站在柴门外边,他正惦念着出外放牧未归的儿童。麦苗已经抽穗,求偶的野鸡在麦地里鸣叫。喂肥的蚕儿已进入休眠状态,桑树上的叶片都变得稀少了。农夫肩扛锄头下地来,路上相遇,便立定下来对话一番,然后依依不舍地各自回家。面对着如此安闲、宁静的乡村景象,厌倦了宦海生涯的诗人不胜向往。他惆怅地长吟起《式微》中的句子,为什么还不回归到这里来呢!

大约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王维在辋川建造了一所别墅,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此时的王维对朝廷政治已经失去信心,对自己的仕途也不抱什么希望,所以格外向往纯朴的乡村生活。王维的辋川别墅位于长安东南郊的蓝田县境内,那儿地处终南山的余脉,渭水的一条支流--灞水流经那里,所以诗人称之为“渭川”.别墅附近的风光是非常幽美的,王维曾写过许多诗歌来予以赞叹。本诗则是非常独特的一首,它基本上没有写到那里的明山秀水,诗人着眼的不是山川的秀丽宜人,而是农村生活的纯朴安宁,所以题作《渭川田家》。请看,王维笔下的农村生活是多么可爱!首先,农村不像城市那样与自然隔绝,它自身就位于自然之中。牛羊、野鸡等动物,麦子、桑树等植物,它们都是自然之物,它们或动或静,都体现出自然界的蓬勃生机。野老、农夫等都是心地纯良的人物,他们彼此和睦相处,与大自然也相处得十分和谐、安详。斜阳西下,在外放牧了一天的牛羊纷纷回家,这是农耕社会里最动人的一幕。而那位老农倚着柴门等候家中的牧童归来,更是充满了慈爱、温馨的感人情景。暮春时节,野鸡求偶,麦苗秀穗,万物欣欣向荣,各得其所。村里的人际关系极为融洽,人与自然也处于非常和谐的氛围之中。难怪诗人对这个纯朴、可亲的环境心生歆羡,把它看作自己的精神家园。

王维并不是蓝田县人,他在辋川的别墅里也只是偶然来住上一阵,但是他在这首诗里反复说到一层“归”的意思。首联虽是说牛羊与牧人归来,但诗人对那种情景分明有感情上的认同。尾句则暗用《诗经》的句意,揭示了“胡不归”的主题。在茫茫的宇宙中,人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纷纷扰扰的红尘中,人更是一个无法主宰自身命运的漂泊者。我们到何处去寻找寄托心灵的归宿之地呢?王维的答案是“渭川田家”.农村的生活所以纯朴可爱,农村的环境所以宁静安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里的人们与自然和睦相处,与自然融为一体。回归自然吧,这就是渗透在此诗字里行间的动人呼唤!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注释】

湖阴先生:杨德逢的别号。杨德逢是王安石隐居江宁钟山时的好友。

畦(qi):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排闼(ta):推开大门。

【赏析】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出判江宁府。次年,他又辞去江宁府的职务,隐居钟山,自号“半山老人”,从此退出政坛。此时的王安石,虽然对他亲手发动的新法仍然未能忘怀,但是对朝廷里的明争暗斗已感到十分厌倦,爱子王的遽然去世更使他心灰意懒。除了诵经礼佛之外,王安石唯一的精神归宿就是大自然,他在钟山之麓结庐而居,要到自然的怀抱里去寻求心灵的安宁。

王安石是个胸怀大志、敢做敢为的政治家,但是他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当他官拜宰相之日,前来祝贺的客人充溢门庭,他却躲在书斋里写下了“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的诗句自明其志。如今隐居钟山,正是实现了往日的夙愿,所以他在半山园里写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来歌颂钟山一带的明山秀水和晨曦夕霞。杨德逢是一位世居钟山的隐士,终身未入仕途,当然就成了王安石的好友。于是王安石与他常相过从,这首诗就是王安石题写在杨家的墙壁上的。

杨德逢家真是一片远离红尘的净土!虽是竹篱茅舍,但经常打扫得一尘不染,连最容易生长在幽僻之处的青苔都不见痕迹。第一句中的“静”字,后人或以为应作“净”.但是王安石诗的各种版本都作“静”,我们不能轻改原文。而且王安石作诗用字,本喜独出心裁,安知他不是有意用“静”来代替“净”?因为“静”本指地方幽僻,人迹罕至,这种地方本来很容易滋生青苔。如今杨家的茅檐之下居然不见苔痕,可见主人是如何的勤于打扫。言下之意就是杨德逢这位隐士性喜洁净,性格淡泊,是一位志行高洁之人。然而杨德逢又很勤劳,他亲手栽种了成畦的花木,使他的山居生气勃勃,春意盎然。难怪王安石要常到此地来盘桓,而且在杨家的墙壁上信笔题诗了。

后人评论此诗,特别关注后面两句的用典。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护田”和第四句中的“排闼”都见于《汉书》,所以是“以汉人语对汉人语”,甚至相传王安石本人也曾以此自矜。(见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其实,“护田”确实出于《汉书·西域传》,“排闼”也确实见于《汉书·樊哙传》,“读书破万卷”的王安石也确实有可能在诗中暗用典故,但是这首诗的真正优点和价值并不在此。这两句诗描写了一个生机蓬勃的自然环境:一湾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田地,仿佛在呵护着那片庄稼。而两座近在咫尺的青山则推门而入,给庭院里的人们送来了苍翠欲滴的山色!流水本是随着地形高下而无意地流淌,它竟能像人一样呵护田地。青山本是无情之物,它竟能推开院门为人送来山色。于是山水顿时变得生动灵活、有情有义,本来作为人类“他者”的大自然顿时变成人类的亲密朋友。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该是多么愉快、安详!所以说,这首诗的最大优点就是揭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的和谐关系,只要我们不向自然作过分的索取,只要我们不去损害这种关系,大自然将永远是我们最可亲的家园。

原载:《名作欣赏》(上旬刊)2010年第06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成语名称以泪洗面成语拼音yǐ lèi xǐ miàn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成语名称以玉抵乌成语拼音yǐ yù dǐ wū成语...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