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第三十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迦旃延子 造时间:2019-06-04 17:50:26
第三十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思品第八之二有七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问曰。此慢几见道断。几修道断。答曰。三修道断。谓慢过慢增上慢。余见道修道断。复有说者。二见道断。谓我慢邪慢。余是见道修道断。复有说者。一是修道断谓增上慢。二是见道断。谓我慢邪慢。余四见道修道

第三十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杂揵度思品第八之二

有七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问曰。此慢几见道断。几修道断。答曰。三修道断。谓慢过慢增上慢。余见道修道断。复有说者。二见道断。谓我慢邪慢。余是见道修道断。复有说者。一是修道断谓增上慢。二是见道断。谓我慢邪慢。余四见道修道断。复有说者。尽是见道修道断。问曰。若然者。云何我慢邪慢。修道断耶。答曰。身见缘五种断法。计苦谛所断法是我。于此后生我慢。乃至计修道所断是我。于此后生我慢。是名我慢修道所断。云何修道断邪慢。答曰。邪见缘五种所断法。邪见谤苦谛所断法言无。于此后生邪慢。乃至谤修道所断法言无。于此后生慢。是名修道断于邪慢。问曰。七慢几在欲界。几在色无色界耶。答曰。或有说者。三在欲界。谓过慢慢过慢卑慢。余在三界。所以者何。色界无计生处等起慢故。复有说者。尽在三界。问曰。若然者。色无色界。无计生处等起慢。乃至广说。答曰。本于此间。修行广布。以因力故。于彼亦起现前复有说者。彼中虽不现行。于此因是故亦起现行。言我定胜我定少不如彼。

又世尊言。有三觉。谓欲觉恚觉害觉。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有三觉。欲觉恚觉害觉。而不广分别。云何欲觉自害。乃至广说。佛经是此论所为根本。诸经中不说者。今欲说故而作此论。

云何欲觉自害。答曰。犹如有一起欲爱缠身热心热。所以者何。欲爱缠如火烧于自身。世尊亦说有三种火。谓贪欲火。嗔恚火。愚痴火。身热心热。是彼依果。长夜起欲爱缠三恶道中。受不爱报。乃至广说。是彼报果。是名欲觉自害。云何欲觉害他。答曰。犹如有一起欲爱缠。眼视他妻。其夫见之。自骂其妇。加诸苦害等。是名欲觉害他。问曰。此亦是俱害。所以者何。彼眼看者。亦受苦害等。答曰。彼看者。其夫不能加害。若加害者。则为他人之所呵责。是以不说。云何欲觉俱害。答曰。犹如有一起欲爱缠。淫犯他妻。俱有过故。而被杀害。是名俱害。问曰。此是三害。何以言俱。所以者何。彼杀者。被杀者。亦受罪故。答曰。彼虽是害。不为世人所呵责。而为世人所誉。云何此人憎恶恶法。是以不说。云何恚觉自害。答曰。犹如有一起于恚缠。身热心热。乃至广说。是彼依果。长夜起恚缠。故于三恶道。受不爱果。乃至广说。若生人天中。形色丑陋。是彼报果是名恚觉自害。云何恚觉害他。犹如有一起于恚觉。断他人命。是名害他。问曰。若断他命。是名俱害。何以但言害他。答曰。虽断他命。不为世人之所呵责。不尽受现世罪。是故不说。云何俱害。犹如有一断他人命。以断他命。还断其命。问曰。还断其命。是名三害。何以言俱。答曰。虽还断他命。不为世人所呵。而受叹美。言是人笃亲里笃亲友。云何害觉自害。答曰。犹如有一起害觉缠。身热心热。乃至广说。是彼依果。长夜起害觉故。乃至广说。是彼报果。是名自害。云何害他。答曰。犹如有一若杖打他。乃至广说。是名害他。此中难答如上。云何俱害。答曰。犹如有一起害觉缠。若手若杖打他。他亦还打。是名俱害。此中问答如上。

问曰。此三觉体性是何。答曰。欲觉者是欲界五种断六识身。爱相应觉也。恚觉者是五种断六识身。恚相应觉也。害觉者或有说者。恚觉即是害觉。问曰。若然者恚觉害觉有何差别。答曰。恚觉有二种。或有欲舍众生意。或有但欲打意。若欲舍众生意。是恚觉若欲打意。是害觉。复有说者。恚觉有二种。或有可恚事生恚。或有不可恚事生恚。可恚事生恚相应觉是恚觉。不可恚事生恚相应觉是害觉。复有说者。无明相应觉是害觉。何以知之。如施设经说。以何等故。众生有重愚痴。答言。修行广布害界害想害觉故。有重愚痴。彼相应觉。是名害觉。复有说者。亦非恚相应觉。亦非无明相应觉。自有心数法名害。与心相应。是恚垢依恚。恚后起现在前在意地。是修道所断。此说是真实义。

有三善觉。谓离欲觉。无恚觉。无害觉。问曰。此三觉体性是何。答曰。离欲觉者是心数法。是心相应对治欲觉。无恚觉无害觉。说亦如是。一心中不得有三不善觉。得有三善觉。三不善觉。不遍一切不善心中。三善觉遍一切善心中。三不善觉。不与一切不善心相应。三善觉与一切善心相应。三不善觉。不摄一切不善觉。三善觉摄一切善觉。所以者何。三善觉无别体故。问曰。若三善觉无异体者。云何立三觉耶。答曰。以对治故。立三善觉。对治欲觉故。名离欲觉对治恚觉故。名无恚觉。对治害觉故。名无害觉。

佛经说。比丘当知。我本勤行精进。而不放逸。欲断烦恼。而犹生欲觉恚觉害觉。问曰。菩萨若不放逸。不应生三不善觉。若生三不善觉。云何名不放逸。尊者和须蜜答曰。菩萨虽起不善觉。勤行精进故。名不放逸。菩萨若起不善觉时。速能自知是不善觉此是烦恼非是好法。复有说者菩萨若生不善觉时。即舍即吐。依其对治。复有说者。菩萨虽生不善觉。不令久住。寻即制伏除去。以是事故。虽生不善觉。是不放逸。复次菩萨虽生不善觉。寻断其因。除其依。觉知所缘。是故名不放逸。复次众生。以三事故。生诸烦恼。一以因力。二境界力。三方便力。菩萨虽生不善觉。非境界力。非方便力。是本因力故。名不放逸。尊者佛陀提婆说曰。菩萨虽生不善觉。不令经久。即时制伏。依其对治。经须臾间。如一渧水堕热铁上。是故名不放逸。问曰。菩萨于何处起欲觉。何处起恚觉。何处起害觉。答曰。或有说者。菩萨舍迦毗罗卫丰乐之国及现在转轮王位。犹如弃唾。而诣多波树林渐次至王舍城。以日初分。手执藕叶。入王舍城乞食。尔时菩萨形容甚妙。百千众生而随逐之。或以偈颂。而赞叹者。或有叹咏而称告者。或有合掌而礼拜者。或有仰观无厌足者。尔时菩萨作如是念。此诸人等。初始见我。生于欢喜。甚为希有。便生爱心。爱相应觉。是名欲觉。尔时菩萨所往之处。多人随逐。当于此日。竟不得食。作是思惟。是诸人等。何故随逐我耶。心生厌患。与厌患相应觉。是名恚觉。依此二法。生于尘秽。是名害觉。复有说者。菩萨出迦毗罗卫。住多波林。是时诸释遣侍者五人。二是母亲。三是父亲。给侍菩萨。是时五人。二以欲是净。三以苦行是净。尔时菩萨勤行苦行。以欲是净。二人便舍之去。以苦行是净。三人而犹随侍。是时菩萨舍苦行处。还受饮食。酥油涂身。暖水澡浴。是时三人作如是念。今观此人。于断结法。便为错乱。即舍之去。是时村主有二女人。一名难陀。二名难陀婆罗。给侍菩萨。时彼二女。成就妙触。或时摩触菩萨手足。是时菩萨便生爱心。与爱相应觉。是名欲觉。是时菩萨复作是念。若彼五人。不舍我者。我则不亲近女人以为给侍。于彼五人。便生恚心。是名恚觉。依此二法。生于尘秽。是名害觉。复有说者。菩萨在家时。输头檀王。取五百玉女。以为其妻。菩萨舍此快乐之处。诣多波林。是时诸王遥闻悉达今已出家。即遣使者。白输头檀王。王子悉达。今已出家。便可悉还我等诸女。输头檀王作如是言。我子悉达虽复舍我出家。今见其妻。如见子无异。云何相还。是时诸王心生忿恚。合集诸军。围迦毗罗城。或有说者。天神往语菩萨。或有说者。输头檀王。遣使往语。今坐汝故。令我苦恼。是时菩萨便于父所。生于爱心。于爱心相应觉。是名欲觉。于彼诸王。生于恚心。是名恚觉。依此二法。生于尘秽。是名害觉。尊者瞿沙说曰。菩萨修苦行时。以根利故。于欲界闻思善根。随意能得。便作是念。此诸善根。随顺于我。虽善积集。欲界善根。犹生烦恼。是时菩萨于此善根。便生爱心。行于爱禅。自于身中。生于爱心。爱相应觉。是名欲觉。菩萨根猛利故。即时自知我今已起爱。即是烦恼所不应为。便生恚心。是名恚觉。依此二法。能生垢秽。是名害觉。复有说者。菩萨行苦行时。是时恶魔于六年中。随逐菩萨。欲求其短。或以好形或以恶形。而现菩萨。若以好形现时。菩萨尔时便生爱心。与爱相应觉是名欲觉。若以恶形现时。菩萨是时便生恚心。是名恚觉。依此二法。生于尘秽。是名害觉。复有说者。菩萨在菩提树下。忆念先所更五欲境界。生于爱心。是名欲觉。闻提婆达入己宫中。便生恚心。是名恚觉。诸释纵之。便生害心。是名害觉。复有说者。菩萨在菩提树下。尔时天魔遣三天女。一名渴爱。二名喜乐。三名喜见。菩萨见之。便生爱心。是名欲觉。魔王复将三十六亿兵众。欲相恼乱菩萨便生恚心。是名恚觉。亦于魔众。而生害心。是名害觉。又世尊言。比丘当知。我本行菩萨道时。起于欲觉自害害他亦俱害乃至害觉亦如是。问曰。云何菩萨欲觉自害害他亦俱害耶。答曰。觉相应尔。若起欲觉。则自害害他亦俱害。复有说者。起欲觉时。舍自利益事。是名自害。舍他利益事。是名害他。舍自利利他事。是名俱害。复有说者。起欲觉时。自于身取果与果。是名自害。令施衣服等者。不得大界。是名害他。自害害他故。是名俱害。依果报果。说亦如是。复有说者。能令自心染污堕邪道中。是名自害。余如上说。复有说者。能令自身远离圣乐。是名自害。令他远离。是名害他。余如上说。复有说者。能令自身远圣定慧。是名自害。令他远离。是名害他。余如上说。复有说者。能令自身远解脱果。是名自害。余如上说。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说。能令自身远离解脱。是名自害。令阿私陀阿罗荼郁陀迦等。不得圣道。是名害他。余如上说。尊者佛陀提婆说曰。若起烦恼。能令身心远一切智。离于圣乐。为烦恼作依。是名自害。令施者不得大报。是名害他。余如上说。复有说者。能令自身心热。是名自害损他施等。余如上说。复有说者。令自身心不适。是名自害。诸天呵责。是名害他。余如上说。

如经说。如来初成道时。多起二种觉。一安隐觉。二寂静觉。问曰。云何名安隐觉寂静觉耶。答曰。或有说者。无恚无害觉是安隐。离欲觉是寂静。复有说者。恚觉害觉对治。是名安隐觉。欲觉对治。是名寂静觉。复有说者。无恚无痴善根相应觉。是名安隐。无贪善根相应觉。是名寂静。复有说者。对治恚痴不善根。是名安隐。对治贪欲不善根是名寂静。复有说者。慈悲相应觉。是安隐。喜舍相应觉。是寂静。复有说者。喜舍相应觉。是安隐。慈悲相应觉。是寂静。复有说者。苦智集智相应觉。是名安隐。灭智道智相应觉是寂静。复有说者。灭道智相应觉是安隐。苦集智相应觉是寂静。复有说者。空苦集无愿相应觉。是名安隐。无相无愿相应觉。是名寂静。复有说者。无相无愿相应觉。是名安隐。空苦集无愿相应觉。是名寂静。复有说者。见增长是过患。是名安隐。见止息是善利是名寂静。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说。作方便见增长是过患。是安隐觉。行止息乐。是寂静觉。尊者佛陀提婆说曰。如来有无量大悲心怜愍心利益心淳净心。如是等相续善心。是名安隐觉。见增长是过患止息是寂静觉。问曰。何故如来初成道时。多起此二觉耶。答曰。以此二觉能净无上道最在初故。复有说者。菩萨在宫人中。恒患多起欲觉。是以初成佛时。起寂静觉。行苦行时。恒患身疲苦。是以初成佛时。起安隐觉。

智多耶。所知多耶。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欲明善说法中三法等故。谓智所知行所缘觉所觉。恶说法中。此三法不等。为颠倒所覆故。是以欲明善说法三法等故。而作此论。智多耶所知多耶。答曰。所知多非智多。所以者何。所知摄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入一入少分四阴一阴少分。智摄一界一入一阴少分。复有说者。智多非所知多。所以者何。如非想非非想处一受。为欲界十种智所缘谓欲界苦集所断五。他界缘见使苦集所断。他界缘疑无明相应智善等智。如是初禅乃至无所有处。尽有十一。一智有九种。十智有九十种。自地则有十一遍智。谓七见苦集所断疑无明相应。四智善等智不隐没无记智如一受。一切受亦尔。如受一切心心数法亦尔。智增益如山。所知不增益。是故智多非所知多。若如是说者。所知多非智多。所以者何。欲界十种智相应法。是所知非智。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十三种智相应法。是所知非智。然智亦是所知。设令智非所知者。所知犹多。所以者何。所知摄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入一入少分四阴一阴少分。智摄一界少分一入少分一阴少分。何况智亦是所知。是故所知摄十八界十二入五阴。智摄一界一入一阴少分。是故所知多非智多。

智多耶识多耶。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欲决定重明所知多非智多。所以者何。一切智处尽有识。非一切识处尽有智。何处无智耶。谓忍相应识。一切识处。不必有智。是故识多非智多。智尽与识相应。识不必与智相应。何处不相应。谓忍也。所以者何。忍非智故。

问曰。何故忍非智耶。答曰。以不决定故忍非智。忍唯能见。不能知故。忍是初观非毕竟故。忍是求觅非转还故。忍所作不舍方便故。忍虽是疑对治。犹与疑得俱非决定故非智。无碍解脱道。虽同所作。不得俱在一刹那中故。尊者和须密说曰。欲可此事名忍。不可忍时名智。尊者佛陀提婆说曰。所见究竟是智。忍时所见非究竟故非智。复有说者。若以阴界入故。识多非智多。所以者何。识摄七识界。智摄一界少分。识摄一入一阴。智摄一入一阴少分。是故识多非智多。

有漏行多。无漏行多。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并义者意。如摩诃僧祇部说。佛生身是无漏。彼何故作如是说。答曰。彼依佛经。佛经说。比丘当知。如来生世住世。出现世间。不为世法所染。以是义故。知如来生身是无漏。为止如是说者意明如来生身是有漏故。而作此论。若如来生身是无漏者。无比女人。不应于如来身生染心。央掘魔罗。不应生恚憍慢。婆罗门不应生慢。优楼频蠡。不应生愚。以如来生身生他爱恚或生慢痴。是故知如来生身非是无漏。问曰。若如来生身。是有漏非无漏者。摩诃僧祇部所说。经云何通。答曰。彼经说如来法身。所以者何。若说如来生世住世。则说如来生身。若说出现世间不为世法所染。则说如来法身。复次不为世法所染者。如来不为世八法所染。世人随顺世八法。世八法亦随顺世人。世八法随顺如来。如来不随顺世八法。已解脱世法故。言不染世法。问曰。如来亦有世八法有利者。如优伽长者。一日中施佛三百万两财。无利者。如于婆罗婆罗门村乞食。空钵而入。空钵而还。有誉者。生时名彻他化自在天。成道时。名彻阿迦腻吒天。转法轮时。名彻梵天。非誉者。旃遮女孙陀利女。谤非誉名彻十六大国。毁者。如婆罗婆阇恶口婆罗门。以五百偈现前骂佛。称者。还以五百偈赞佛。如婆只奢优婆离。以种种偈。赞舍利弗。赞叹佛无上法。阿难赞叹佛希有法。乐者。谓猗乐及得一切世间最胜乐。苦者。如佉陀罗剌剌脚。亦以瓦石伤于足指。头痛背痛。如来亦有如是等世法。云何言不为世法所染。答曰。世尊虽遇有利等四法。而心不高。虽遭无利等四法。而心不下。虽遇有利等四法。心不生爱。虽遭无利等四法。心不生恚。如爱恚欣戚忧喜说亦如是。譬如须弥山王安立在于金轮上。四方猛风不能倾动。佛亦如是。安立戒轮之上。世间八法不能倾动。是故为止他义欲现己义故。而作此论。有漏行多。无漏行多。答曰。有漏行多。非无漏行多。所以者何。有漏行摄十入二入少分。无漏行摄二入少分。复有说者。无漏行多。非有漏行多。所以者何。如欲界系一法。四无漏法缘。谓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如欲界一法。余欲界法亦如是。如色界系一法。四无漏法缘。谓苦比忍苦比智。集比忍集比智。如一法。余色界法亦如是。无色界说亦如是。犹有余无漏法。是故无漏行多。非有漏行。复有说者。有漏行多。非无漏行。所以者何。如一无漏法为四种有漏法所缘。谓邪见疑无明善等智。如一无漏法。一切无漏法亦如是。余有漏法犹多。是故有漏行多。非无漏行有为法多。无为法多耶。答曰。或有说者。有为法多。非无为法。所以者何。有为法摄十二入一入少分。无为法。摄一入少分。复有说者无为法多。非有为法。所以者何。随所有有漏法。有尔所数灭法。随所有无漏道。有尔所非数灭法。余无为法者。有有漏法非数灭虚空。是故无为法多。非有为法。

云何行具足。云何守具足。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说。我圣弟子戒具足守具足。乃至行具足守具足。佛经虽说。而不分别。云何行具足。云何守具足。诸佛经中。所不说者。今欲说故。而作此论。

云何行具足。答曰。无学身戒口戒命清净。问曰。如学人。非学非无学人。亦有此法。何以唯说无学人耶。答曰。以无学人胜故。广说无学人胜。应如上第三品中。戒具足者。戒言尸罗。亦言行。亦言守信。亦言器。尸罗者。言冷。无破戒热故。破戒者身心热。持戒者身心冷。破戒者三恶道中。热持戒者人天中冷。又尸罗言梦。持戒者身心不热。常得善梦故。又尸罗言习。持戒者善习戒法故。又尸罗言定。住戒者心易定故。又尸罗言池。如佛说偈。

法泉戒水池清净无瑕秽

圣浴身不湿必到于彼岸

又尸罗如璎珞。有璎珞严身。有少时好中年老年则不好。有中年好少年老年则不好。有老时好少年中年则不好。戒璎珞严身。三时常好如佛说偈。

戒终老安信善安止慧为人宝

福无能盗

又尸罗如镜。如镜明净。像于中现。戒清净者。无我像现。如说依戒立戒。升无上慧堂。又尸罗言威势。如来所以于三千大千世界。有威势者。皆是尸罗力故。曾闻罽宾国有龙。名阿利那。受性暴恶。去其住处不远。有僧伽蓝。其龙数为暴害。时有五百阿罗汉。皆共集会。入于禅定。以神足力。欲驱遣此龙。其大龙大威德。而不能遣。时有一罗汉。次从后至。时诸罗汉。具以是事。向后来者说。时后来者。不入禅定。直弹指语言。贤善远此处去。是时此龙。闻弹指声。即便远去。时诸罗汉。语后来者言。汝以何禅定力。令此龙去耶。后来者而答之言。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我守护轻戒。犹如重禁。我以戒力故。令此龙去。是故尸罗名有威势。又尸罗言头。如人有头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知法。如是行人有尸罗头者。能见苦谛等色。闻名身等义。嗅觉意花香。尝出离无事寂静三菩提味。觉禅定解脱等触。如色阴等法总相别相。是故尸罗言头。何故尸罗名守信。此是世俗言说法。若人善护尸罗者。言是人守信。不能善护尸罗。言是人不。守信。是故世俗言说。尸罗名守信。尸罗言行者。如人有足能行至余方。如是行人有尸罗足者。能行至善道及至涅槃。又尸罗言器者。以是一切功德所依之处。是故尸罗言器。尊者瞿沙说曰。不破义是尸罗义。如人不破于足。能有所至。如是行者不破尸罗故。能至涅槃。

云何守具足。答曰。阿罗汉诸根戒是也。此诸根。亦言守亦言根。亦言生亦言泉。亦言白净。亦言所作。守者守境界故言守。复有说者。以念慧等根。守境界故言守。如镰能刈名刈具。彼亦如是。根等余处当广说。此中略故不说。问曰。根戒根非戒体性是何。答曰。是念慧。何以知之。如经说。天神语比丘言。莫生疮疣。比丘答曰。我当覆之。天复问言。疮疣既大。以何覆耶。比丘答言。以念慧覆之。如余偈说。

诸世所有流正念能除断

亦因念慧力亭住而不行

是故念慧是根戒体性。乱念恶慧是根非戒体性。问曰。若念慧是根戒体性者。此经云何通。如说念慧满足故。能满足根戒。云何以自体。满自体耶。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念慧有因性。亦有果性。因性者。说名念慧。果性说名根戒。复有说者。不放逸是根戒。放逸是根非戒。复有说者。六常住法是根戒。诸烦恼依此六门而生。是根非戒。复有说者。五根若断若知得成就。是根戒。若五根不断不知不得不成就。是根非戒。若作是说。则明成就不成就是根戒。非根戒。复有说者。若成就缘五根烦恼。不成就断缘五根烦恼对治。是名根非戒。若不成就缘五根烦恼。成就断缘五根烦恼对治。是名根戒。若作是说。则明成就不成就是根戒是根非戒。复有说者。染污性是根非戒。不染污性是根戒。复有说者。若五根能生恶行烦恼。是非戒。若五根能生善根善行是戒。世尊亦说。根戒根非戒。若作是说。则明根戒根非戒是五阴性。复有说者。罽宾国有二阿罗汉。作如是说。根戒是不隐没无记性。所以者何。不定故。不说在善中。不说在不善中。问曰。若体性不定者。云何说此是根戒此是根非戒。答曰。不隐没无记体是一行。或时随顺善。或时随顺不善。若随顺善时。是名戒。若随顺不善时。是名非戒。

问曰。已说根戒根非戒。断戒云何。答曰。若以世俗道。断欲界结。未至禅所摄九无碍道断对治是也。若依二禅边。断初禅结。第二禅边所摄九无碍道是也。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边。断无所有处结。非想非非想边所摄九无碍道是也。若以无漏道。断欲界结。未至禅所摄九无碍道是也。断初禅结。三地所摄九无碍道是也。如是次第。第二禅是四地。第三禅五地。断第四禅结。及无色界见道所断是六地。空处修道所断是七地。识处八地。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修道所断是九地。九地所摄无碍道是断戒。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1997年5月22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2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2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

1997年5月1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古诗原文[挑错/完...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_1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_1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魏晋...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