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御选语录卷十三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清世宗御录时间:2019-06-04 16:04:29
御制序  达摩未到梁土以前。北则什公弟子。讲译经文。南则莲社诸贤。精修净土。迨后直指心传。辉映震旦。宗门每以教典为寻文解义。净土为著相菩提。置而勿论。不知不觉。话成两橛。朕于肇法师语录序。巳详言宗教之合一矣。至于净土之旨。又岂有二。这个如摩尼珠。面面皆圆。如宝丝网。重重交映。如大圆镜。万有虚空。不得

  御制序

  达摩未到梁土以前。北则什公弟子。讲译经文。南则莲社诸贤。精修净土。迨后直指心传。辉映震旦。宗门每以教典为寻文解义。净土为著相菩提。置而勿论。不知不觉。话成两橛。朕于肇法师语录序。巳详言宗教之合一矣。至于净土之旨。又岂有二。这个如摩尼珠。面面皆圆。如宝丝网。重重交映。如大圆镜。万有虚空。不得而出。如大火聚。万有虚空。不得而入。诚乃不无不有。无欠无余。果能了悟。则终日吃饭。不曾嚼著一粒米。终日著衣。不曾挂著一条丝。然则终日念佛。岂有为念佛所挂碍哉。如犹不能了悟。则色空明暗受想行识。尽是一场大梦。又何必但许人恶梦。而不许人善梦也。曹溪十一传。而至永明寿禅师。始以净土提持后学。而长芦北涧诸人。亦作净土章句。及明莲池大师。专以此为家法。倡导于浙之云栖。其所著云栖法汇一书。于本分虽非彻底圆通之论。然而巳皆正知正见之说。朕欲表是净土一门。使学人宴坐。水月道场。不致歧而视之。误谤般若。故择其言之融合贯通者。刊为外集。以示后世。如学人宗旨不明。即将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作无义味语。一念万年。与之抵对。自然摸著鼻孔。如其巳得正悟。则丈六金身。是一茎草。三千世界。是一微尘。延一刹那顷于万亿年。扩一毫毛端为四大部。宝池金地。充塞现前。翠竹黄花。无非正受。于此净土。正可随喜。花开见佛。岂不是直指心传也耶。是为序。

  雍正十一年癸丑八月望日。

  御选云栖莲池宏大师语录。

  净土问答

  问。念佛之心。无杂无间。即精进度。何故乃云不退堕耶。

  答。将谓精进。乃能不退堕。非精进。即是不退堕耶。辩此有二。一者。亦可即是不退。何以故。虽常言精不杂。进不退。然此二字。总之成就进义。古云精进度懈怠是也。进与退对。故精进即不退。二者。此重念佛普摄诸度。不重训诂精进二字。况既云精进乃能不退。今念佛之人。永不退堕。则念佛即成精进。不必更求精进矣如所问。乃是精进念佛。非念佛即精进

  问。世人闻念佛念心。心净土净之语。因胶执内心。拂拭令净。偏空自喜。拨无西方。及语心土一如。则曰我心非石。怀土奚为。蚓实含泥。黄壤岂侔金界。鳌诚戴岳。持地何若抟空。盖亦喻似丹台。象比莲萼。四十脉络。以当宝网交罗。一灵内朗。以况弥陀安住。近肺约西。通舌为池。法譬而巳。无论实境。则有引风水之凶吉。致子孙之兴衰。例依正之互融。示机感之靡忒。此犹未委正因。未穷十妙。更求。明诲。倾此恶见。

  答。心净土净。语则诚然。但语有二义。一者。约理。谓心即是土。净心之外。无净土也。二者。约事。谓心为土。因其心净者。其土净也。若执理而废事。世谓清闲即是仙。果清闲之外无真仙乎。至如揽身分而言净土。此则邪见尤甚。苦报弥深。盖吾佛唯明一心。而谬人恒执四大。是故认肉络为宝罗。指妄想为真佛。肺属西而便名金地。舌生津而遂号华池。鄙伪千途。莫可枚举。岂知革囊不净。幻质非真。徒费辛勤。终成败坏。而复迷醉无知。窃附于心净土净之说。不但愚夫愚妇惑之。士大夫亦有受其害者。良可叹也

  问。或谓佛逼众生。抛离骨肉。弃舍形骸。近别家乡。远投外国。魂爽幽幽。入此梦境。梦中获宝。色色非真。闻之惨然。有何极乐。又云。在生亦是梦境。既全是梦。益复可悲。将谓菩萨先醒。却行如梦六波罗密。则实报庄严。更成恍忽矣。我其归常寂光乎。寂光无色。莽渺安依。不如寓世梦间。一任献吉憎恶。

  答。虚浮界内。是梦非真。常寂光中。是真非梦。世人以梦为真。以真为梦。颠倒如斯。良可悲矣。岂知骨肉之即仇冤。形骸之为桎梏。得生净土。是则脱沉痾而再获天年。释狴犴而荣归故里。名之极乐。讵不然乎。若夫菩萨行门。虽云如梦。譬之大喜将临。夜现吉祥之境。岂比重昏失晓。魂招凶恶之征。盖菩萨在梦而将苏。凡夫由梦而入梦。至于寂光。则朗然大寐之得醒矣

  问。世人求往生者。非即欲往生者也。就使正礼念时。佛现其前。引之西往。必辞以化缘未周。婚嫁未毕。幸少须臾无死耳。复有一人异于前人。力修三昧。无间六时。虑后倦勤。失此机会。便乃投身自毙。纵火自焚。既匪舍报安详。如入禅定。佛怜其愚。亦肯手相接否。

  答。智人之修净土也。在生。则自净其心。报满。则任缘而往。不欲生而恋著世缘者。慢也。急欲生而自残躯命者。愚也。如是之流。轻则摄入魔群。重则沈于恶趣。日光普照。不及覆盆。佛虽大慈。莫之能救

  问。王臣往生。是不舍国事者也。居士往生。是不舍家事者也。夫居士一心念佛。或无他碍。若王臣之劳于王事。当不若家事之可推诿者。杨无为诸君。亦何尝被鳏官之剌。而竟致化佛之迎。岂军旅政刑。一切不妨往生乎。抑彼念念与实相不肯乎。

  答。达心之士。万机万变。而国政非繁。执境之流。一夫一妇。而家缘尚累。譬之明镜照物。终日照而无劳。空谷传声。多众传而不困。如是。则大君不异世尊。百辟何非海众。都俞吁咈。而妙法交宣。庆赏刑威。而真慈平等。王事佛事。打成一片。何净土之难生耶

  问。今之迷者。犹背烛而坐。回首无不见烛者。彼一念缘佛。便应见佛。如必念之熟而后见。将回首见烛者。亦必瞪目熟视。久而后见哉。向令佛设善权。念佛时随念见佛。停心绝念。及与杂念时。便尔懵然。斯人人念佛矣。安有阐提耶。

  答。太阳日日当天。而戴盆不觉。明镜时时对面。而瞽目无知。念佛之人。念念与弥陀相接。而自昧自迷。何以异于是。良以心水不清。佛月不现。众生自咎。于佛何尤。且明烛在背。回首几人。指点徒劳。坚然强项。乃责佛之难见。亦独何欤

  问。黄帝内经。明大惑之病。谓目中无端。忽有所见是也。今学人于本无中。忽有所见。与见鬼何别。又云。将死之时。乃得接引。所谓时衰鬼弄人。舍身而随之。不亦大惑欤。

  答。无故而忽见。安得非邪。昔观而今成。安得非正。盖因果之常理也。净业学人。应须平日。考因果之根原。辨邪正之微细。至于临终所见。魔佛显然。谁足为惑。如观立佛。而现坐佛者。魔也。正报依报。不与经文符合者。魔也。以空观空而隐者。魔也。苟为不然。则净心成就。净境现前。接引往生。训垂金口。安得与无故忽见比耶

  问。或云西乃天倾物老之方。人死念绝。乃得生彼。又云天倾之处。地为有余。有余则能广容往生之众。又云庚辛属金。金不变坏。以示不退转之义。又云万物以西而成。百果皆实于秋。行人东方行因。西方证果。窃为往生。乃是生机。何不入东方生物之府。而反入肃杀之地。若标第一义谛。何不直于中央摄人耶。无乃但论一时当机。所谓西者。无所取义欤。

  答。如来一语。多义攸含。但邪正殊途。理应拣择。若云念绝。则谁生念。若云地容。则地容有限。金性不变。秋位司成。二义为近。据实而论。亦不尽然。盖虚空无尽。世界何穷。今此极乐之邦。东观则西。西观则东。南北二方。亦复类是。释迦劝往。故说西方。别佛赞生。必标他向。那得执西立义。胶固不融。不然。童子遍参。何复南为正位。药师示现。乃令东亦净方。但归心一处。专念斯成已耳

  问。兜率。弥勒宫也。昔人往往发愿求生。具有仪法。至唐道昂。专修西方。而临终兜率来迎。夫兜率可不愿而致。西方似亦可不愿而致矣。又或誓取铜轮。反得铁轮。誓取金台。反得银台。则誓取西方净土。反得东方净土。亦未可知。

  答。十善戒定。生天之正因。发愿回向。净土之正因。故生天者。容有不资于愿。而生净土者。无愿则不成。盖净土非无善力。而愿乃居先。生天亦假慕求而善为之主。世有初修天业。后一意西方。是以殁现玉京。俄隐迹而重彰佛国。正专求之所感。岂漫修而可成。至如铜铁未符。金银稍隔。则是求上仅得其中。然而终竟必如其愿。志西方而功未就。要于人天善道受生耳。若能纯一用心。坚诚发愿。西则必西。何东生之足虑

  问。忏中所礼佛。乃尽三世。而所念佛。独一弥陀。固谓三世诸佛。无称名之愿耳。然弥陀亦有多名。具在经中。随取一名。持之得否。据小弥陀经。翻为无量寿。无量光。而观经独称无量寿者。岂能观之智。所观之光。即为光耶。六方佛中。其西亦有无量寿者。即是此佛自赞否耶。

  答。如来名号。诚曰多端。但取偏熟众生耳根。于中实无差别。惟彼弥陀之号。普遍十方。故令称念之人。皆归一致。且无量寿是唐言。阿弥陀乃梵语。而寿量现等虚空。光明自遍宇宙。举体该用。但云无量寿足矣。若夫十方诸佛。核之历有同名。释迦尊称。多之至于无算。极乐教主。何独不然。非佛自赞。亦无疑矣。今时有人孰念释迦。而不念弥陀者。自以为是。拗众称高。噫。释迦使汝师弥陀。而汝不从教。譬之子违父命。而不就明师。虽日呼其父。安得不云忤逆

  问。极乐之乐。从情识生。三禅而上。巳不耽乐。九品之内。顾复求乐。何也。若云。寂灭为乐之乐。岂必缘衣食自然。无有众苦而得名乎。若云。净土唯心。心体常乐。何为又言观佛心者。大慈悲是。

  答。极乐虽接凡情。其实有二。一者。对苦说乐。无有众苦故名极乐。二者。称性说乐。无苦无乐。故名极乐。此之真乐。岂情识之拟耶。又声闻以寂灭为乐。大圣以慈悲为乐。则大慈悲心。非即常乐乎。而世人以戚戚言悲。抑末矣

  问。一人作佛事。诸佛应尽知。十方佛来迎。是人何所向。诸佛本同迹同。种种皆同。念佛者。合是十方诸佛。同来接引。此独一方三圣往迎。必其念时。所见偏浅。

  答。诸佛虽能遍知。而赴机不乱。一佛既勤专念。而感应自符。修净土者。就使诸佛齐彰。亦必有主有伴。弥陀独显。化佛云从。因果法尔如然。非是偏浅所致。

  问。涅槃云。释迦亦有净土。本我导师。在彼末法。最后诚言。可无信受。便尔六时。但念迦文。生难胜国。岂不当机耶。释迦极赞弥陀。合如其愿。既生彼已。遣我承事弥陀。亦复何碍。

  答。诸佛谁无净土。弥陀亦有秽邦。良繇土土交资。佛佛互赞。如世易子而教。独花接干而生。妙用微权。不可思议。恶知难胜。非即清泰之乡。安辨瞿昙。得无法藏之后。但遵现教。毋用他求

  问。有云大彻大悟人。不妨更见弥陀。既巳不历诸位。立地成佛矣。以佛见佛。独以知知知。此一见为是参。为是证。意者。权示榜样。又或理既顿超。身犹凡下。往获妙用。乃可度生耳。

  答。凡夫心始得悟。见处与佛相齐。菩萨行实。无边功能。去佛犹远。不妨再依古佛。重受新闻。且证且参。何穷何尽。昔人谓离师太早。不能尽其妙。况离佛乎。若执三祇薰炼。是藏教小乘。而弱羽狂飞。失利多矣。可不慎诸

  问。即净即秽。即秽即净。西方此土。不逾分寸。生而即无生。去则实不去。今弹指一念顷。屈伸臂。此巳约时。便似举足移步。虽云极速。犹是两途。

  答。执谢惑销。纵使路阻千山。而融通不二。情关识锁。就令速超弹指。而判隔弥深。今学人唯图句语尖新。喜谈即秽即净。不知头没九渊之下。谓天壤无殊。身沈鲍厕之中。谓薰莸不别。良可哀夫

  问。执途之人而问之。皆曰念佛。乃口称。非心念。诘之。则曰心口相应。夫心口相应斯成声。因心而动斯为念。安得以声为念乎。或谓万法唯心。何声之非心耶。然则钟鼓琴瑟之鸣。亦是念乎。几矫乱矣。

  答。钟鼓虽含洪韵。非叩不鸣。琴瑟虽具妙音。无指不发。钟鼓琴瑟。譬唇舌之外张。若击若弹。似心念之内动。如其绝念。从何发声。是以寐语喃喃。亦由梦想。岂得佛声浩浩。不自心源。但世人任运称呼。不专不切。初则藉念。成声顷则随声乱念。名曰相应。实不相应耳。天如有言。口与心。声声相应。心与佛。步步不离。如是念佛。其庶几乎

  问。善财之参德云。始知念佛法门。及南过百城。五十四参。而见阿弥陀佛。则三昧成矣。他日文殊。现身竹林。但令人念阿弥陀佛。夫以善则位臻十信。文殊何不径指弥陀。而顾使周历百城。彼学人未南询而辄议西归者。太早计乎。

  答。始参而教念佛。则从源以及流。周历而见弥陀。则由末而归本。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是故南询而西返。岂曰迟还。往生而遍游。何云早计。医王发药。标本随宜。操纵微机。凡情靡测

  问。总摄六根而念佛。此势至语也。念既从心。则凡发愿回向礼忏者。一念蔽之矣。世无心外之愿。与心外之回向礼忏也。夫一心念佛。而是佛所发之菩提。即愿也。专向是佛。即回向也。南无。即礼也。一念消生死之罪。即忏也。余可例知矣。念佛有何不足。而纷纷使心乱哉。

  答。一心清净。是为理观内明。五体翘勤。乃曰事忏外助。直观本心。非不径要。而末法众生。慧薄垢重。须假理观事忏。内外交攻。庶得定就慧成。死生速脱。但今人惟存事忏。理观全荒。何况外饰虚文。中无实悔。反令清信男女纷纷乱心。背普贤之愿王。乖慈云之本制。嗟乎伤哉。弊也久矣

  问。观经言观佛心者。大慈悲是。世人若能放生戒杀。仁民爱物。以至九类众生。皆灭度之。而不作灭度想。遂与法藏之心契矣。且又不违释迦观心之训。奈何取观身与称名之粗迹。而反以佛心为助缘耶。

  答。念佛有二。一者。念佛心性。二者。念佛身名。念心性者。见真佛也。不妨觐光明相好之佛于西方。念身名者。见应佛也。亦能睹自性天真之佛于象外。本迹双举。理事同原。心性良非助缘。身名岂云粗迹。今五部六册之徒。借口无为。拨空因果。障人礼像。嗤彼称名。古德有言。人人丹霞。方可劈佛。个个百丈。始可道无。其或未然。入地狱如箭射

  问。空花巾兔之类。世所谓幻妄也。一切依正之报世所谓实事也。佛言实事。俱是幻妄。则空花巾兔。又当何名。藉令彼之实事。果为幻妄。其形状了了虚伪。一空花巾兔可矣。安俟推破。始知幻妄。是故有幻者。有如幻者。有妄者。有如妄者。彼同居净土。幻妄耶。如幻妄耶。全妄是真。全幻是中。同居秽土。即同居净土。同居净土。即上三土耶。

  答。空花巾兔。全体虚无。肉兔树花。从来幻妄。本不推而自破。但在迷而未知。故正幻与如幻无殊。实妄与似妄何别。同居净土。即幻即如。即真即中。统而论之。即秽即净。即一即三。毕竟空寂。有何阶限。然虽如是。情见未破。欣厌犹存。应须消除幻妄。证入真常。捐弃秽邦。求生净国。若夫舍垢取净。是生死业。何净土之有

  问。人畏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乃始猛欲求脱。不敢暂息也。一闻横出三界之旨。捷路修行之说。念佛消罪之文。十声往生之愿。便谓有佛可凭。无业足惧。以致悠悠。竟不得力。而入阎老手者多矣。则莲宗误之也。彼宗教二门。参究甚难。又不许疾见功效。生死二字。常系于心。安得有此。

  答。凡人修道。有闻难则止。闻易则行者。有闻难则勤。闻易则情者。古圣施教。各顺时宜。善用心者。存乎其人而巳。念佛一途。直超三界。大悲之极。故启斯门。若夫怠荒成弊。众生自误。非佛误众生也。我欲仁而仁斯至。仁在目前。狂克念而圣斯成。圣非遥远。是亦以易误人乎。若夫一言顿悟。立地成佛。宗门言易。抑又甚矣。安得亦谓之误

  问。丰干弥陀化身也。寒山拾得文殊普贤也。弥陀之现。不领观音势至。而挟文殊普贤以游。至所属词。又多宗门语。将无以念佛观佛为局。而转如来禅成祖师禅乎。抑常寂光土之人。匪是莫由接乎。

  答。观音势至。固称日侍导师。文殊普贤。何曾暂离安养。故释迦乃娑婆化主。会有观音。黄檗非儒教宗师。席延斐相。融通摄化。宁有定乎。至谓语涉宗门。似乎更翻净业。殊不知九莲华蕊。枝枝开迦叶之颜。七宝栏楯。步步入善财之阁。八棱毫相。棱棱观中道真诠。六字名称。字字示西来密意。何待转小为大。变局为通。然后接彼上根。演斯玄化。故知念佛一路。即是入理妙门。圆吃五宗。弘该诸教。精微莫测。广大无穷。钝根者。得之而疾免苦轮。利智者。逢之而直超彼岸。似粗而细。若易而难。普愿深思。慎勿忽也。

  答曹鲁川(附原书)

  (原书)久不奉面命。歉歉。乃时时获翻刻教。迪我孔多。慰谢慰谢。南企法云。殊切瞻依。适敝郡断凡悟上人。只趋坛下。为求法故。附此候安。不佞缪迂。近守东鲁。远宗西竺。乃于儒释之书为蠹鱼者。四十年于兹矣。亦尝奉教于诸达者。有所蓄积。冀正之于大善知识。兹因断凡之来布之也。夫释尊有三藏十二部教。所谓于广大海。张众多网。又所谓大囷小囷也者。只宜谈大以该小。讵可举一而废多。比吾党中。有倡为历劫成圣。必渐无顿之说者。夫渐亦圣说。未尝不是。而以渐废顿左矣。尊者。内秘顿圆。而外显净土法门。诸佛有然。无足疑者。岂近来听众。不无如法华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者。直欲以弥陀一圣。而尽废十五王子。以净土一经。而尽废三藏十二部。则不佞之所不愿闻者也。时虽末法。而斯人之机。岂无巧钝。有如释尊。为迦叶。为憍陈如。其说如此。为善财。为龙女。其说如彼。二十五圣。各证圆通。文殊所称。又如彼。正所谓昨日定。今日不定。又所谓说我是空。且不是空。说我是有。且不是有。此所以为善无常主。活泼泼地。如水上接葫芦。然非死煞法也。倘钉桩守窟。焉利人天。所愿尊者。为大众衍净教。遇利根指上乘。圆融通达。不滞方隅。俾鹏鷃并适。不亦尽美尽善乎哉。又佛华严。乃无上一乘圆教。如来称性之极谈。非教非宗。而即宗即教。不空不有。而无垢无净。是在法华。犹较一筹。若余乘似难与之洁长比短也者。尊者。乃与弥陀经并称。巳似未妥。因此遂有著论腾之。驾净土于华严之上者。朱紫递淆之谓何。鹿马互指。又何说也。此而无人言之。天下后世。必有秦无人焉之嗤。亦愿尊者。为净土根人说净土。为华严根人说华严。毋相诮。亦毋相滥。乃为流通佛乘。乃为五教并陈。三根尽摄。奈之何必刻舟而求剑。且弹雀而走鹞也。若夫华严一经。有信解行证四法。善说此法者。宜莫如方山。今其言具在。可覆也。爰有清凉。人号为华严菩萨。而实不会华严义旨。草草将全经裂为四分。以隶四法。舍那妙义。委之草莽矣。亦愿尊者。辨黑白。分泾渭。扬杲日于义天。嗟嗟。今之时。缁素中高流。日就雕谢。不佞之所仰重于尊者。如泰嵩然。故不以赞而以规。知尊者无我。而不佞亦非为我。故谆谆言之。惟尊者亮之

  (答)久闻居士。精意华严。极怀敬仰。兹接手教殷勤。直欲尽法界众生。而纳之一乘性海。是普贤大愿也。然不肖。虽崇尚净土。而实则崇尚华严。不异于居士。夫华严具无量门。求生净土。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耳。就时之机。盖由此一门。而入华严。非举此一门。而废华严也。又来谕。谓不肖以弥陀与华严并称。因此遂有著论。驾净土于华严之上者。此论谁作乎。华严如天子。谁有驾诸候王大臣百官于天子之上者乎。然不肖亦未尝并称也。疏钞中。特谓华严圆极。弥陀经得圆少分。是华严之眷属流类。非并也。古称华严之与余经。喻如杲日廲天夺众景之耀。须弥横海。落群峰之高。夫焉有并之者。此不待论也。又来谕。谓宜随机演教。为宜净土人说净土。宜华严人说华严。此意甚妙。然中有二义。一者。千机并育。乃如来出世事。非不肖所能。故曹溪专直指之禅。岂其不通余教。远公擅东林之社。亦非止接钝根。至于云门法眼曹洞沩仰临济虽五宗同出一源。而亦授受稍别。门庭施设。理自应尔。无足怪者。况不肖凡品乎。若其妄效古人。昨日定今日不定。而漫无师承。变乱不一。名曰利人。实误人矣。何以故。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平民自号国王。不可不慎也。二者。说华严。则该净土。说净土。亦通华严。是以说华严者。自说华严。说净土者。自说净土。固并行而不相悖。今人但知华严。广于极乐。而不知弥陀。即是遮那也。又来谕。清凉不会华严义旨。而裂全经为四分以属四法。夫信解行证。虽贯彻全经。而经文从始至终。亦有自然之次第。非清凉强为割截也。其贯彻也。所谓圆融。其次第也。所谓行布。即行布而圆融。四分何害。使无行布。圆融何物。必行布而圆融。则不圆融矣。且信住行向地。以至等妙。佛亦自裂全经为五十二段乎。何不将五十二段一句说尽。而为此多卷之文乎。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果未尝不同时。而亦未尝不因自因果自果也。何必定执八十卷经束作一块。都卢是个无孔铁锤。而后谓之圆融乎。定执一块。不许分开。即死煞法。即钉桩。即守窟。安在其为活泼泼也。方山之论。自是千古雄谈。而论有论体。疏有疏体。统明大义。则方山专美于前。极深探赜。穷微尽玄。则方山得清凉。而始为大备。岂独方山即杜顺。而至贤首诸祖。亦复得清凉而大备。岂独华严诸祖。即三藏十二部。百家论疏。亦复得清凉而大备。温陵解华严。以方山为主。清凉为助。巳为失宜而居士顾訾之。此不肖之所未解也。又龙树于龙宫。而出华严。而愿生极乐。普贤为华严长子。而愿生极乐。文殊与普贤同佐遮那。号华严三圣。而愿生极乐。咸有明据。皎如日星。居士将提唱华严。以风四方。而与文殊普贤龙树违背。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况方山列十种净土极乐。虽曰是权。而华严权实融通。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故淫房杀地。无非清净道场。而况七宝庄严之极乐乎。婆须无厌。皆是古佛作用而况万德具足之弥陀乎。居士游戏于华严无碍门中而碍净土。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不肖与居士。同为华严莫逆良友。而居士不察区区之心。复欲拉居士为莲胎骨肉弟兄。而望居士之不我外也。居士爱我。不赞而规。今妄有所规。亦犹居士之爱我也。病笔略申梗概。殊未尽意。惟鉴之谅之

  (原书)敝郡断凡上人。索书上谒。附致悃素。顾承来翰。规切究竟。殷殷亟也。荷荷谢谢。来翰云。华严具无量门。求生净土。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就时之机。由此一门而入华严。非举一门而废华严。又谓华严圆极。无可驾于其上者。并为确论。第华严是法身佛说。一乘妙义。迥异诸经。而人多与释迦经一目之。故疏此经者。贤首爰肇其端。方山深契其旨。在清凉则择焉而弗精。在温陵则语焉而未详。至有撰为纶贯者抑末矣。温陵云。方山为正。清凉为助此见最卓。而尊者以为失宜。似未知温陵。亦未知方山者。诸不了义经论。及别行普贤行愿品。与起信等论。皆称说净土。此岂无因。然华严经中。未尝及之。即方山所第十净土。更晰也。法华鳞差十六王子。内有弥陀。未尝定为一尊。其赞持经功德。旁授安乐。实说女人因果。首楞严二十五圣证圆通。文殊无所轩轾。但云方便有多门。又云。顺逆皆方便。然继以迟速不同伦。则于无轩轾中。又未尝无所指归也者。故要极于普门。而不推诩夫势至。更加贬剥。曰无常。曰生灭。若夫释尊只说大小弥陀。不啻足矣。胡为乎纷纷然。三藏十二部为乎。贤首清凉诸师。亟标小始终顿圆五教。佥以为允。而来尝品及净土。心宗家流。尤所荡扫。大鉴之言。且未及诠。更拈一二。如志公曰。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如齐已禅师曰。惟有径路修行。依旧打之绕。但念阿弥陀佛。念得不济事。又曰你诸人日夕在径路中往来。因甚么当面蹉过阿弥陀佛。又曰其或准前舍父逃去。流落他乡。东撞西磕。苦哉阿弥陀佛。此之三言。或以为苛。然岂无谓。而彼言之。亦必有道矣。古德云。一切众生。自已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乘。又有云。直下顿了此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与道隔矣。又有云。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若向佛祖边学。此人未具眼在。何不向生死中定当。何处更拟佛拟祖。替汝生死。有智人笑汝在。所以达者亟道。祇劫辛苦修行。不如一念得无生法忍。又道一念缘起无生。超出三乘权学。况毋论三乘一乘。要之无我我所。今之往生净土也者。我为能生。土为所生。自他历然。生灭宛然。欣厌纷然。所未及悉。顾从来谈莲乘者。必曰。华开见佛悟无生。盖必待往生而见弥陀。始从观音。若势至。抑或弥陀。诲以无生。此时方悟。岂其上品绝少。中下滋多。滞在祇劫。似为迂迟。矧欲修净土。亦须先修有无等四四十六观门。试问所观者。是何轨则。能观者。还有几人。所以念佛者如牛毛。往生者如麟角。何似反而求之。自有余佛在也。彼寒山之勖丰干。谓往五台礼文殊。不是我同流。此在通达佛道者。出辞吐气自别。且也一切佛道。以金刚般若为入门。以佛华严为究竟。金刚则曰。实无少法可得。而佛华严所称佛地二愚。一则曰。微细所知愚。一则曰。极微细所知愚。所以阿难自道。不历僧祇获法身。识者犹且呵之。故或曰佛疮。或曰佛魔。文殊瞥起佛见。未免贬向二铁围。嗟嗟。见河能飘香象。智主不受功德。道人心无住处。踪迹不可寻。故不历权乘。独秉一乘。此则不佞之所为惓惓者也。彼诸佛诸祖。为一分执著我识下劣众生。以及小乘弟子。惟依一意识。计以现在色心等。为染净依者。悯其四大既离。一灵无归。如失水鱼。踯躅就毙。故不得不将错净土。而安置之。此亦化城之类也。传有之。若能悟法性身。法性土。要归于无物。是真佛土。若华严性海。所现全身。如人身中。有八万四千毛孔。东药师。西弥陀。各各在一毛孔中。说法度生。人若涣毛孔。彻全身。未尝不可。倘抛撮全身。入一毛孔。不但海沤倒置。而蝇投窗纸。其谓之何。昨不佞手疏所云。为宜净土人说净土。为宜华严人说华严。自谓不悖诸佛法门。亦是为尊者赤心片片。尊者乃欲携我莲胎。则昔人所云。若捉物入迷津。与夫弃金担草之谓矣。更稽之古人有云。若欲究竟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若闺阁中软暖物舍不得。有甚么用处。又有云。诸经所称。无嗔恨行。此之嗔恨。非凡情可比。恨者。恨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福相。而不自觉。嗔者。嗔吾度脱之未至也。以故自觉觉他。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有世出世间上上智。举以语人。得无违拒。庶几能利于人。溯昔三教圣人。出兴于世。无不为一大事。且观时节因缘。偏者补之。弊者救之。微者显之。要以心性开示于人巳耳。以今天下。拘儒株守传注。旷士溺意虚玄。余之手木[木+患]而口弥陀者。自通道大都。迨穷村僻巷。居相望而肩相摩也。尊者又从而和之。非所谓顺世情之教。波随而风偃者乎。是在不佞。不能无疑。而来翰乃称。虽崇净土。实尚华严。又云。由此净土一门。而入华严。此如古德所云。但为弘实。而众生不信。须为实施权。以浅助深。又云。用与适时。口虽说权。内不违实。但使含生得权实诸益也者。则不佞诚契之。只领之。且羡且慰矣。乃会下听众。自杭过苏者。时时有之。罔弗津津九品。间与之言。稍涉上乘。则骇心瞠目。或更笑之。此其过在弟子耶。在师耶。大丈夫气宇冲天。而度生为急。若出世矣。开堂矣。敷座矣。不具大人作略。只作闾巷。老斋公。斋婆。举止。忽被伶俐人问著。或明眼人拶著。拟向北斗里潜身耶。抑铁围山里潜身耶。不见道。若是大鹏金翅鸟。奋迅百千由旬。蹑影神驹。驰骤四方八极。断不取次啖啄。亦不随便埋身。且总不依倚。佛法大事。非同小可。愿尊者重厝意焉。来翰又云。弥陀不异遮那。是也。第化境化仪。各各差殊。盖诸佛教义。通宗因缘。既堕因缘。岂无大小。定有深浅。故谓诸佛为异。则千佛一佛不可谓异。谓者佛为同。则遍照能仁。二尊亦自不同。古人以为一切诸法。同异重重。不可一向全同。不可一向全异。不可以全同作全异。不可以全异作全同。迷此同异二门。则智不自在。如云。拟向白雪芦花处觅。则以温州橘皮作火得乎。首山念有云。夫为宗师。须具择法眼始得。所以古来。有拈古颂古。又有别古憋古。如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又云。至道最难。须要拣择。所以华严第八地曰。寂灭真境现前矣。犹云。应起无量差别智。又云。观察分别诸法门。此非作而致其情也。我之鉴觉自性。本自圆明。如大宝镜。胡汉不分而分。如如意珠。青黄不异而异。若是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人。何尝离却拣择。别求明白者些道理。便是拣择不拣择。所谓善巧分别清净智非耶。方山为论。清凉为疏。皆综佛乘。共阐圆宗。虽论有论体。疏有疏体。然惟其义。不惟其文。文或殊而义则一耳。如以其义。则见地迥别。清凉演说诸经。真善知识。惟于华严。其句训而字释。岂无痡于舍那。其挈领而引维。实弗逮夫枣柏。清凉枣柏之区别弗明。则卢舍那经之旨要终晦。所谓信解行证四法。裂全经而瓜豆之。此其大者。自余更多。不佞谓之择焉弗精。非无以也。倘以为未然。请更质之于枣柏大士

  (答)辱惠书。累累及二千言。玄词妙辨。汪濊层叠。诚羡之仰之。然窃以为爱我深。而辞太费也。果欲扬禅宗。抑净土。不消多语。曷不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既一佛不立。何人更是弥陀。又曷不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既寸土皆无。何方更有极乐国。只此二语。来谕二千言。摄无不尽矣。兹拟一一酬对。则恐犯斗争。不对。则大道所关。终不可默。敢略陈之。来谕。谓清凉择焉而未精。愚意不知清凉择华严未精耶。抑亦居士择清凉未精耶。又来谕谓不了义经。乃谈说净土。而以行愿品起信论当之。起信且止。行愿以一品。而摄八十卷之全经。自古及今。谁敢议其不了义者。居士独尚华严。而非行愿。行愿不了义。则华严亦不了义矣。又来谕谓法华记往生净土。为女人因果。则龙女成佛。亦只是女人因果耶。谓弥陀乃十六王子之一。则毗卢遮那。亦止是二十重华藏之第十三耶。居士独尊批卢。奈何批卢与弥陀等也。又来谕。谓楞严取观音。遗势至。复贬为无常生灭。则憍陈如悟客尘二字。可谓达无常。契不生灭矣。何不久圆通之选。诚曰观音登科。势至下第。岂不闻龙门点额之喻。为齐东野人之语耶。又来谕。谓齐已禅师。将古人念佛偈。逐句著语。其曰。惟有径路修行。则著云。依旧打之绕。其曰但念阿弥陀佛。则著云。念不得济事。居士达禅宗。何不知此是宗师家直下为人解粘去缚。乃作实法会。而死在句下耶。果尔。古人有言。踏批卢顶上行。则不但弥陀不济事。毗卢亦不济事耶。此等语言。语录传纪中。百千万亿。老朽四十年前。亦曾用以快其唇吻。雄其笔札。后知惭愧。不敢复然。至于今犹赧赧也。又齐已。谓求西方者。舍父逃逝。流落他乡。东撞西磕。苦哉阿弥陀佛。往应之曰。即今却是如子忆母。还归本乡。舍东得西。乐哉阿弥陀佛。且道此语。与齐已所说。相去多少。又来谕。谓多劫修行。不如一念得无生法忍。居士巳得无生法忍否。如得。则不应以我为能生。以土为所生。何则。即心是土。谁为能生。即土是心。谁为所生。不见能生所生而往生。故终日生而未尝生也。乃所以为真无生也。必不许生。而后谓之无生。是断灭空也。非无生之旨也。又来谕。谓必待华开见佛。方悟无生。则为迂迟。居士达禅宗。岂不知从迷得悟。如睡梦觉。如莲华开。念佛人。有现生见性者是华开顷刻也。有生后见性者。是华开久远也。机有利钝。功有勤怠。故华开有迟速。安得概以为迂迟耶。又来谕。谓遮那与弥陀不同。而喻华藏以全身。喻西方以毛孔。生西方者。如撮全身入毛孔。为海沤倒置。夫大小之喻则然矣。第居士通华严宗。奈何止许小入大。不许大入小。且大小相入。特华严十玄门之一玄耳。举华藏不可说不可说无尽世界。而入极乐国。一莲华中。尚不盈华之一叶。叶之一芥子地。则何伤乎全身之入毛孔也。又来喻。谓荒山僧。但问以上乘。便骇心瞠目。居士向谓宜华严者。语以华严。宜净土者。语以净土。今此钝根辈。正宜净土。何为不与应病之药。而强聒之耶。又来谕。谓老朽既出世开堂。不具大人作略。而作闾巷老斋公斋婆举止。设被伶俐人问著。明眼人拶著。向北斗里潜身耶。铁围里潜身耶。老朽曾不敢当出世之名。自应无有大人之略。姑置弗论。而以修净土者。鄙之斋公斋婆。则古人所谓非鄙愚夫妇。是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岂独文殊。普贤。马鸣。龙树。凡远祖。善导。天台。永明。清凉。圭峰。圆照。真歇。黄龙。慈受。中峰。天如等。诸菩萨。诸善知识。悉斋公斋婆耶。刘遗民。白少傅柳柳州。文潞公。苏长公。杨无为。陈莹中等。诸大君子。悉斋公斋婆耶。就令斋公斋婆。但念佛往生者。即得不退转地。亦安可鄙耶。且斋公斋婆。庸呆下劣。而谨守规模者。是也。愚也。若夫聪明才辨。妄谈般若。吃得肉巳饱。来寻僧说禅者。魔也。愚贵安愚。吾诚自揣矣。宁为老斋公。老斋婆。无为老魔民。老魔女也。至于所称伶俐人。明眼人者。来问著拶著。则彼斋公斋婆。不须高登北斗。远觅铁围。只就伶俐汉咽喉处安单。明眼者瞳人上敷座。何以故。且教伊暂闭口头三昧。回光返照故。抑居士华严。而力诋净土。老朽业净土。而极赞华严。居士静中。试一思之。是果何为而然乎。又来谕。谓劝已求生净土。喻如弃金担麻。是颠倒行事。大相屈辱也。但此喻尚未亲切。今代作一喻。如农人投刺于大富长者之门。延之入彼田舍。闻者皆笑之。农人不知进退。更扫径谋重请焉。笑之者曰。主人向者不汝责。幸矣。欲为冯妇乎。农人曰。吾见诸富室。有为富而不仁者。有外富而中贫者。有未富而先骄者。有典库于富人之门。而自以为富者。且金谷郿坞。于今安在哉。而吾以田舍翁。享太平之乐。故忘已之卑。怜而为此。今佑过矣。于是相与大笑散去。

  答吴观我

  来书云。兢兢以未获了明此一大事为甚忧。此人情所谓不足忧者也。即此是入道正因。愿一心本参而巳。又浮山册中诸名公。俱称述观棋黑白语。为上妙玄谈。此语虽传诵千古。而远老深深处不在此。此等。今日聪明人。亦能为之。即九带等。亦不须穿凿求会。但做远老安乐工夫耳。有如是工夫。方有如是证悟。古德谓只愁不成佛。不愁佛不解语。至哉言也。幸留意焉。

  答谢青莲

  提话头。是宗门发悟。最紧切工夫。修净土人。即以一声佛号。做个话头。此妙法也。但心粗气浮。则未能相应。须是沉潜反照。至于力极势穷。乃有[囗@力]地一声消息。

  答金广聚

  来问曰。末后紧关。曰甚深之旨。曰本地相应。曰直捷指斯事。紧也。深也。本也。直也。皆切问也。然只在近思而巳。除此灵知炯炯外。皆缓耳。浅耳。末耳。曲耳。诚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觑得破。管取大事了毕。又不可见如是说。便作思惟卜度。穿凿求通。则反失之矣。但念念体究。真积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证悟。

  答张广经

  所问云门语。不须究他说教外别传。只看他说须退步向自已脚跟下推寻。是个甚么。其推寻今亦不难。既信念佛。但内看念佛的是谁。便是脚跟下推寻也。久之。则正讹中所云。最后穷玄极微一段事。不患不得。

  答广印

  真信净土。决志往生者。不论巳悟未悟。其从事单传直指而未悟者。虽曰以参禅为务。不妨发愿往生。以未能不受后有。毕竟有生处故。不是偷心岐路心也。其巳悟者。古人云。汝将谓一悟。便可上齐诸佛乎。故普贤为华严长子。虽尘尘华藏。在在莲邦。而行愿品。必拳拳乎以往生安乐为言也。巳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一念不生。是禅非参。起念下疑。乃名曰参。楞严经云。又以此心。反覆研究等是也。念时参时。俱属有念。亦不相悖。

  即心即佛。若真信得及。真见得彻。千了百当。更无疑滞者。方可任运过时。如其不然。未可放参。

  大悟则有念亦可。无念亦可。所谓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是也。

  永明说。先以闻解信入。却又说。后以无思契同。契同。则法身透矣。情识尽矣。是亦解亦证。绍祖位不亦宜乎。

  不务实修实证。而以口头三昧。逞机锋。斗胜负。此言语不可有也。真为生死。心地未明。互相辨论。互相酬唱。此言语不可无也。三登九上。一句千山。不论未悟以前。即既悟以后。尚有最后重关。参求决择之功。未可便止。

  答僧海光

  汝若一切无在。何人受衣。汝若周遍一切。衣居何地。汝若一切无在。则本自无体。安用戒为。汝若周遍一切。则本自无欠。何求具足。菩提有树。明镜有台。本来有物。此三句。翻破曹溪。后一句。原不惹尘埃。依旧落他窠臼。何不道。本来有一物。任使惹尘埃。

  答周海门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下布毛满地。何待拈吹。那更说同说别。直饶是同。早巳成两橛去也。鸟窠初不曾钝置白公。偏厚侍者。然虽如是。于前言不会玄旨。只么止恶行善。亦不误人。若向古人道。如来不断性恶。及兀兀不修善等处错会。为祸不少。

  杂答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今之执禅谤净土者。却不曾真实参究。执净土谤禅者。亦不曾真实念佛。若各各做工夫。到彻底穷源处。则知两条门路。原不差毫厘也。

  若直指西方。不但过此娑婆十万亿刹者。为非也。说个自性。巳涉途。若实谈净土。不但宝池金地。种种庄严者为非也。才著惟心。翻成垢秽。离此二边。作么生是西方净土。

  工夫最怕拣择。有志于学者。只是一个正念。常在胸中。逢静时也如此。逢闹时也如此。凭他静闹变迁。而我者个念头。断然无有移易。如是方无间断。谓之善做工夫也。岂不见古人道。智者除心。愚者除境。如必嫌喧取静。则境界恐无有静之时。亦无有静之处。夫求静者。莫如深山之中。然深山静矣。而樵斧闻于隔云。牧笛鸣于斜照。则耳畔又安能静也。然樵斧牧笛。或可使屏绝之。使不交于吾耳。至于清宵而猿啼虎啸。白昼而鹊噪鸦鸣。又安能静耶。然猿啼虎啸。鹊噪鸦鸣。或可驱逐之。使不交于吾耳。至于狂风起而万窍怒号。迅雷发而千山震撼。则此时嫌喧取寂者。将屏绝之耶。驱逐之耶。以此推之。境界无有静之时也。决无有静之处也。学人但患志不猛烈耳。存一猛烈之志。则何之而不可。

  示大同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粘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是解粘去缚。秘密法门。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示李居士

  参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即参之别名。总是体究追审之意。但看念佛是谁。以悟为则而巳。又古德云。看话头不得卜度穿凿。亦不得抛向无事甲里。但只恁么看。此要言也。

  示吴大峻

  莫管悟与不悟。莫管有无内外中间。莫管止观。莫管与他法门同与不同。既疑情不起。亦莫管是谁不是谁。但执持名号。一心一意。无间无断。纯一不杂做去。

  示沈广达

  世谛中。觉名利恩爱之毕竟成空。便成觑破。真体上。觅生老病死而本来无有。即是修持。初机与究竟同归。因该果海。究竟与初机不二。果彻因源。只贵明心。别无异法。

  答周海门

  月虽皎洁。水清浊而影别昏明。心本昭灵。事善恶而迹分升坠。岂得以月体本无清浊。而故云浊水为佳。心体本无善恶。而遂云恶事不碍。既存空见。便悖圆宗。识渠善恶双空。正好止恶行善。定禁止恶行善。犹是识渠未真。步步行有。口口谈空。此今日聪明人。参禅之大病也。

  答戒问

  高谈无佛之世。直指当人之心。则不但老瞿昙。绝口毗尼。优波离。羞称羯磨。即使束五部。置之高阁。褫三衣。悬之树端。未足为过。如或不然。法林惟恐不稠。正见惟恐不应耳。何纷纷之足厌。

  空有二。契真空则万法俱备。何须更习毗尼。堕顽空。则众善皆堕。岂不有伤戒品。执莽荡。轻轨仪。其失大矣。

  总观心地本体。则体惟一念。本自圆成。细析心地法门。则门有万殊。不妨分属。故云三十心者。皆一毫头也。复以一二分。属戒相者。毛头之上。更出毛头也。譬天王虽名天主。亦应列任六曹。六曹犹未遍周。岂不重开百职。经始标某心某心者。六曹之谓也。今复增某心某心者。百职之谓也。姑取义之相近。亦令余可例推。便初学易知简行。在智者神融意会而巳。

  非常大器。过量圆人。既不拘夏前夏后。自相应即小即大。才持戒品。巳达教相全文。正受毗尼。便悟禅宗妙旨。建立则繁兴万法。不碍六时。扫荡则屏绝纤尘。奚存一念。远公常礼有定。永明自行不亏。岂彼小根故为细事。凡我后学。愿各深思。

  此梵网经。以心地为宗。无一法不从心地中流。无一法不还归心地。菩萨万行。若非出自一心。还归一心。即不名佛因。不名佛果。今此华。出舍那心地。表菩萨从自心中。出无量因行。还以此华供养彼佛。表还以自心因行。成自心果佛也。据华严。因该果彻。不离因果。不落因果。拈来无一物不可供佛。举起无一法不可为因。若执华必表因。非圆教义。何以故。有时华表因。实表果。开华后。乃结实故。有时实表因。华表果。种核后。乃生华故。有时定慧果。净极光通故。有时慧因定果。惑破心安故。乌可一途而取。一格而论乎。

  如来妙定。非动非静。而常动静。非出非入。而常出入。此三昧号。体性虚空。虚对实故。使体性不空。当如山不纳山。石不容石。一顽定耳。体本虚空。故华光任现。岂以既入三昧。便应灰灭不生。圆觉经。如来入大光明藏三昧。而起现净土。与十二大士。更相酬答。抑又何也。且三昧有百千万亿等名。不是一味寂静故。有三昧二乘尚不闻其名。菩萨犹未解其义。而执泥寂静。则狮子奋迅颦呻。皆成喧闹矣。又问。诸三昧各有出入。何独此中而说出入。答。出入非难。自在为难。三乘敛念方入。起念方出。不名自在。随心自在。乃称妙定也。据华严。即入即出。依报正报。交互圆融。不可思议。此等其小小者耳。何足为异。

  与刘罗阳居士

  曩启。专以念佛求生净土奉动。然此道至玄至妙。亦复至简至易。以简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真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纵念不悟。乘此念力。往极乐国。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耳。愿翁放下万缘。十二时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与冯筠居居士

  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答袁孝廉

  婴儿曾不久少圆明寂照之体。但迷而不发耳。何止婴儿。凡人自幼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无不在迷。此圆明寂照之体。有而不现。非无也。至于曹溪水。赵州茶。且不必以胸臆强解。只顾本参。以求正悟。何谓本参。若于念佛法门信得及。但参是谁念佛。所谓本参也。

  与朱西宗居士

  人之处世。遇顺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忧以危。然而顺未足为幸。逆未足为不幸也。溺于意之所愿。则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后厌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万苦交于前。但以正智观察。苦从何生。从身生。身从何生。从业生。业从何生。从惑生。因惑造业。因业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问所以破惑之方。只须就本参话头上理会。念佛的是谁。捉败此疑。诸惑皆破。思之毋忽。

  答江广宥居士

  承居士来谕。朱紫阳终是谤法。当有何报。余谓各有其报。其为儒家贤者。自有人天之福。然既排佛。则闻法为难。

  已事办方可为人

  古人大彻大悟。参学事毕。且于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不惜口头生醭。龙天推出。方乃为人。故辞法席者。愿生生居学地。而自锻炼。予出家时。笃奉此语。佩之胸襟。后以病入山。久久不觉渐成丛林。然至今不敢目所居为方丈。不敢开大口。妄论宗乘。盖与众同修。非领众行道也。忝一日之长。互相激劝而巳。诸仁者。以友道待我。而责善焉。幸甚。

  自他二利

  古云。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萨发心。斯言甘露也。不善用之。则翻成毒药。试反已而思之。我是菩萨否。况云发心。非实已能也。独不闻自觉已圆。复行觉他者。如来应世乎。或谓必待已圆。而后利他。则利他终无时矣。然自疾不能救。而能救他人。无有是处。是故当发菩萨广大之心。而复确守如来真切之训。不然。以盲引盲。欲自附于菩萨。而人已双失。谓之何哉。

  讲宗

  宗门之坏。讲宗者坏之也。或问讲以明宗。曷言乎坏之也。予曰。经律论有义路。不讲则不明。宗门无义路。讲之则反晦。将使其参而自得耳。故曰。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又曰。我若与汝说破。汝向后骂我在。今讲者。翻成套子话矣。西来意不明。正坐此耳。

  妄拈古德机缘(一)

  云栖僧约。妄拈古德机缘者。出院。一僧云。此不必禁。禁之则断般若缘。彼谤法华者。地狱罪毕。还以谤故。植缘法华。况妄拈者。非谤乎。予曰。子言则诚善矣。然知其一。未知其二。谤法华者。出地狱而植善缘。孰若敬信法华者。不入地狱而即植善缘乎。又谓妄拈非谤。而不思无知臆谈。皆名谤大般若。是故漫述师言者。被点检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彼尊师也。非谤也。错答一转语者。堕野狐身。彼错也。非谤也。何二人皆成罪戾。古人一问一答。皆从真实了悟中来。今人驰骋口头三昧。明眼人前。似药汞之入红炉。妖邪之遇白泽耳。若不禁止。东竖一拳。西下一喝。此作一偈彼说一颂。如风如狂。如戏如谑。虚头炽而实践亡。子以为宗门复兴。吾以为佛法大坏也。

  妄拈古德机缘(二)

  僧不悦曰。审如是。古德机缘。更不可开口一评量乎。曰。止禁妄拈。未尝言不可拈也。二僧同起卷帘。古德云。一得一失。子试评量。得失谁在。僧无语。予曰。昔人有言。十回被师家问。九回答不得。未为害。但恐无知妄谈。则终无升进耳。慎之哉。

  禅宗净土迟速

  一僧专修念佛法门。一僧以禅自负。谓念佛者曰。汝念佛。必待生西方巳。见阿弥陀佛。然后得悟。我参禅者。现生便得悟去。迟速较然矣。汝罢念而参可也。僧莫能决。举以问予。予曰。根有利钝。力有勤惰。存乎其人。则彼此互为迟速。未可是此而非彼也。喻如二人同趋宝所。一人乘马。一人乘船。同日起程。而到之迟速。未可定也。则利钝勤惰之说也。参禅念佛。亦复如是。语其迟。念佛人。有累劫莲花始开。参禅人。亦有多生勤苦。不能见性者矣。语其速。参禅人。有当下了悟。不历僧祇获法身。念佛人。亦有现生打彻。临终上上品生者矣。古云。如人涉远。以到为期。不取途中。强分难易。

  居山

  古云。大隐居廛。小隐居山。遂有甘心汨没于尘俗者。不知居廛者。混俗和光。闹中得静。有道之士则然。非初心所宜也。或曰。永嘉谓未得道。而先居山。但见其山。必忘其道。是不许居山也。此各有说。予赞山居。为汨没于尘者。诫也。而永嘉所言。自是正理。出家儿大事未明。千里万里。寻师访道。亲近知识。朝参暮请。岂得蒙味无知。作守山鬼乎。故知行脚在前。居山在后。可也。则亦不悖乎永嘉之言也。

  为僧宜孝养父母

  有为僧不孝父母者。予深责之。或曰。出家既巳辞亲割爱。责之则反动其恩爱心矣。曰恶。是何言也。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而梵网云。戒虽万行。以孝为宗。观经云。孝养父母。净业正因。古人有作堂奉母者。担母乞食者。未尝以恩爱累也。奈何于亲割爱矣。而缔交施主。不绝馈遗。畜养弟子。过于骨肉。是无亲而有亲。出一爱而复入一爱也。何颠倒乃尔。且巳受十方供养。饱暖安居。而坐视父母之饥寒寥落。汝安则为之。

  真友

  中锋大师警策。有参禅必待寻师友。敢保工夫一世休。又曰。纵饶达摩与释迦。拟亲早巳成窠臼。此醍醐至妙之言也。然不可闻于下士也。执此言而自用自专。不复知取友之益。则翻成毒药矣。取友非难。得真友为难。饮食财帛相征逐者。恶友也。善相劝恶相规者。好友也。开我以正修行路。示我以最上乘法。为我灯。为我眼。为我导师。为我医王者。真善知识友也。不可一日而远离者也。

  传灯

  传灯录所载诸师。如六代相承。五灯分焰。诸大尊宿。皆天下古今第一流人物。所谓始知周孔外。别自有英豪者。是也。岂易言哉。而今人或得一知半见。或得些少轻安。便自以为大彻大悟。而无眼长老。又或以东瓜印子印之。一盲众盲。非徒无益而有害。可胜悼欤。

  续原教论

  国初翰林待诏沈士荣居士。作续原教论。其详品名儒学佛一篇。备举唐宋诸君子。如白香山。苏内翰。至裴丞相。扬大年等诸公。禅学浅深。最为精核。其言曰。即裴扬诸公。不云无悟入。而保养受持。则未可知也。岂有身居名利之场。又非果位菩萨。而能无细惑流注者哉。游戏法门者。固不必论矣。我辈身为出家儿者。试静思之

  护法

  人知佛法外护。付与王臣。而未知僧之当其护者。不可以不慎也。护法有三。一曰。兴崇梵刹。二曰。流通大教。三曰。奖液缁流。曷言乎慎也。护刹者。梵刹果尔原属寺产。豪强占焉。夺而复之。理也。有如考诸图籍。则疑似不明。传之远久。则张王互易。以势取之。可乎。喜舍名为吉祥地。力不敌而与者。谓之冤业薮。若僧惟劝化有力大人。以恢复旧刹。为大功德主。而不思佛固等视众生。如罗睺罗。殃民建刹。即广逾千顷。高凌九霄。旃檀为林。珠玉为饰。佛所悲怜而不喜者也。有过无功。不可不慎。一也。护教者。其所著述。果尔远合佛心。近得经旨。赞叹而传扬之。理也。有如外道迂谈。胸臆偏见。过为称誉。可乎。若僧惟乞诸名公作序作跋。而不思疑误后学。有过无功。不可不慎。二也。护僧者。其僧果尔真参实悟。具大知见者。尊而礼之。实心实行。操持敦确者。信而近之。理也。有如虚头禅客。下劣庸流。亦尊之信之。可乎。若僧惟亲附贵门。粪其覆庇。而绵纩锦绣。以裹痈疽。只益其毒。有过无功。不可不慎。三也。是则王臣护法。而僧坏法也。悲夫。

  颂古拈古(一)

  或问。古人皆有颂古拈古。子独无。何也。答曰。不敢也。古人大彻大悟之后。吐半偈。发片言。皆从真实心地。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不假思惟。不烦造作。今人能如是乎。国初尊宿。言公案有二等。如狗子佛性。万法归一之类。是一等。又有最后极则缣讹。谓之脑后一槌。极为难透。予于前狗子万法。尚未能无疑。何况最后。故不敢恣其臆见。妄为拈颂也。

  颂古拈古(二)

  或曰。子其谦乎。盖能而示之以不能乎。曰。非谦也。是真语实语也。楞伽示宗说二通。而教多显义。宗多密义。故又云无义味语。予于教之深玄者。犹未能尽通也。而况于宗门中语乎。复次。宗门问答机缘。虽云无义味语。然有犹存少分义路。可思议者。有绝无义路似无孔铁槌。不可钻剌者。有似太虚空。不可捉摸者。有似铁蒺藜。不可咬嚼者。有似大火聚。不可近傍者。有似赫日轮。不可著眼者。有似砒霜鸩羽。不可沾唇者。安得妄议。略举古人一二。世尊拈花。迦叶破颜微笑。我今巳能冥会佛心如迦叶否。客诵金刚。六祖即时契悟。我今巳能顿了深经如六祖否。临济见大愚。而曰黄檗佛法无多子。我今巳能实见得无多子否。赵州八十行脚。曰只为心头未悄然。我今巳能心头悄然否。香岩击竹有声。而曰一击忘所知。我今巳能忘所知否。灵云见桃花。而曰直至如今更不疑。我今巳能的的到不疑之地否。高峰被雪岩问。正睡著无梦时主人。不能答。我今巳能答斯问否。又三年而于枕子落地处大悟。我今巳能有此大悟否。如此类者。不可胜举。倘有一未明。其余皆未必明。如兜率悦公之谓张无尽是也。非惟古人。即今人所作。亦不敢轻评其是非。而漫为之贬驳也。何也。人坐于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又未曾系籍圣贤故也。嗟乎。错答一转语。堕野狐身百劫。笑明眼人答话。倒屙三十年。覆辙昭然。可弗慎诸。

  出家利益

  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皆赞叹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为利益也。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曰不买宅不赁房。而有自然安居之为利益乎。岂曰王臣护法。信施恭敬。上不役于官。下不扰于民。而有自然清闲逸乐之为利益乎。古有偈曰。施主一粒米。大似须弥山。若然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又曰。他日阎老子与你打算饭钱。看你将何抵对。此则出家。乃大患所伏。而况利益乎哉。所谓出家之利益者。以其破烦恼。断无明。得无生忍。出生死苦。是则天上人间之最胜。而父母宗族被其泽也。不然。则虽富积千箱。贵师七帝。何利益之有。吾实大忧大惧。而并以告夫同业者。

  三难净土

  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足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生驱驰于十万亿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无缘。子知之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由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变地狱为天堂。而彼十恶众生。如来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刹那金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矣。又一人问。经言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斯言论事乎。论理乎。噫。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巳成佛道。又云礼佛一拜。从其足跟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今正不必论其事之与理。但于至心二字上著倒。惟患心之不至。勿患罪之不灭。事如是。理亦如是。理如是。事亦如是。何足疑也。又一人问。有人一生精勤念佛。临终一念退悔。遂不得生。有人一生积恶。临终发人念佛。遂得往生。则善者。何为反受亏。而恶者。何为反得利也。噫。积恶而临终正念者。千万人中之一人耳。苟非宿世善根。临终痛苦逼迫。昏迷瞀乱。何由而能发起正念乎。善人临终退悔。亦千万人中之一人耳。即有之。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非所谓精勤者。精则心无杂乱。勤则心无间歇。何由而生退悔乎。是则为恶者急宜修省。毋妄想临终有此侥幸。真心求净土者。但益自精勤。勿忧临终之退悔也。

  世梦

  古云。处世若大梦。经云。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云若云如者。不得巳而喻言之也。究极而言则真梦也。非喻也。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俄而入一胞胎也。俄而出一胞胎也。俄而又入又出之无穷巳也。而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而不自知也。俄而沈地狱。俄而为鬼。为畜。为人。为天。升而沈。沈而升。惶惶然。忙忙然。千生万劫而不自知也。非真梦乎。古诗云。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今被利名牵。往返于万里者。岂必枕上为然也。故知庄生梦蝴蠂。其未梦蝴蠂时。亦梦也。夫子梦周公。其未梦周公时。亦梦也。旷大劫来。无一时一刻而不在梦中也。破尽无明。朗然大觉。曰。天上天下惟吾独尊。夫是之谓梦醒汉。

  一转语

  先德开示学人。谓我今亦不论你禅定智慧。神通辨才。只要你下一转语谛当。学人闻此。便昼夜学转语。错了也。既一转语如是尊贵。如是奇特。则知定不是情识卜度。见解依通。所可袭取。盖从真实大彻大悟中。自然流出者也。如其向经教中。向古人问答机缘中。以聪明小智。摸仿穿凿。取辨于口。非不语句尖新其实隔靴抓痒。直饶一刹那。下恒河沙数转语。与自已有何交涉。今莫管转语谛当不谛当。且抛向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之外。只牢守本参。密密用心。时时不舍。但得悟彻时。岂愁无语。吾虽钝根。不敢不勉。

  本身卢舍那

  僧问古德。如何是本身卢舍那。答云。与我过拂子来。俄而曰。置旧处。僧理前问。曰。古佛过去久矣。又云。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后人由此以举手动足。开口作声。便为真佛。是则是是。而实不是。所谓认贼为子者也。遂将柏树子。麻三斤。翠竹黄花。鸟衔猿抱等。一概认去。岂不误哉。俱胝遇问即竖一指。鲁祖见僧回身面壁。昔人道我若看见拗折指头。予亦云。待渠回身。拣胸踏倒。

  宗门语不可乱拟

  古人大悟之后。横说竖说。正说反说。显说密说。一一契佛心印。皆真语实语。非庄生寓言比也。今人心未妙悟。而资性聪利。辞辨捷给者。窥看诸语录中。问答机缘。便能摸仿。只贵颠倒异常。可喜可愕以眩俗目。如当午三更。夜半日出。山头起浪。海底生尘。种种无义味语。信口乱发。诸无识者。莫能校勘。同声赞扬。彼人久假不归。亦谓真得。甚至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者里有祖师么。唤来与我洗脚。此等处。亦复无忌惮。往往效颦。吁。妄谈般若。罪在不原。可畏哉。

  看语录须求古人心处

  凡看古人语录文字。不可专就一问一答。一拈一颂。机锋峻利。语妙言奇处。以爽我心目。资我谈柄。须穷究他因何到此大彻大悟田地。其中自叙下手工夫。刻苦用心处。遵而行之。所谓何不依他样子修也。若但剽窃摸拟。直饶日久岁深。口滑舌便。俨然与古人乱真。亦只是剪彩之花。画纸之饼。成得甚么边事。

  古玩入吾手

  今人于一彝一罂。一书一画。其远在上古者。出自名家者。平生歆慕而不能致者。一旦得之。则大喜过望。忻然慰曰。此某某所递互珍藏者。今幸入吾手矣。曾不思旷劫以来。无酬价之至宝。何时入吾手。况世玩在外。求未必获。至宝在我。求则得之。亦弗思而巳矣。

  喜怒哀乐未发

  予初入道。忆子思以喜怒哀乐未发为中。意此中即空劫以前自已也。既而参诸楞严。则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夫见闻泯。觉知绝。似喜怒哀乐未发。而曰法尘分别者。何以。意根也。法尘也。根与尘对。顺境感。而喜与乐发。逆境感。而怒与哀发。是意根分别法尘也。未发。则尘未交于外。根未起于内。寂然悄然。应是本体。不知向缘动境。今缘静境。向缘法尘之粗分别也。今亦法尘之细分别也。皆影事也。非真实也。谓之幽闲。特幽胜显。闲胜闹耳。空劫以前自已。尚隔远在。此处更当谛审精察。研之又研。穷之又穷。不可草草。

  急参急悟。

  放牛居士。古杭人余氏子。参无门老人。得悟于宋淳祐中。其言曰。大聪明人。才闻此事。便以心意识领解。所以认影为真。到腊月三十日。眼光欲落时。向阎老子道。待我澄心摄念。却与你去。断不可也。须是急参急悟。放牛此语。可谓吃紧为人。若真实彻悟者。平日踏得牢牢固固。稳稳当当。不动干戈。可以八面受敌。无常到来。安闲自如。不荒不忙。不怖不乱。何更待澄心摄念。勉强支吾耶。所谓急参急悟。吾辈当力图之。

  厌喧求静

  有习静者。独居一室。稍有人声。便以为碍。夫人声可禁也。鸦鹊噪于庭。则如之何。鸦鹊可驱也。虎豹啸于林。则如之何。虎豹犹可使猎人捕之也。风响水流。雷轰雨骤。则如之何。故曰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欲除境而境卒不可除。则道终不可学矣。或曰。世尊不知五百车声。盖禅定中事。非凡夫所能。然则高凤读书。不知骤雨漂麦。当是时凤所入何定。不咎志之不坚。而嫌境之不寂。亦谬矣哉。

  除日

  古人以除日当死日。盖一岁尽处。犹一生尽处。故黄檗垂示云。预先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你热闹。然则正月初一。便理会除日事不为早。初生堕地时。便理会死日事不为早。那堪荏荏苒苒。悠悠扬扬。不觉少而壮。壮而老。老而死。况更有不及壮且老者。岂不重可哀哉。今晚岁除。应当惕然自誓。自要不可明年依旧蹉跎去也。虽然。此打彻二字。不可容易看过。不是通几本经论。当得彻也。不是坐几炷香。不动不摇。当得彻也。不是解几则古德问答机缘。作几句颂古拈古。当得彻也。不是酬对几句口头三昧滑溜。当得彻也。古人谓于此事。洞然如桶底骤脱。爽然如大梦得醒。更无纤毫疑处。然后可耳。嗟乎。敢不努力。

  念佛不碍参禅

  古谓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又云。不许互相兼带。然亦有禅兼净土者。如圆照本。真歇了。永明寿。黄龙新。慈受深等诸师。皆禅门大宗匠。而留心净土。不碍其禅。故知参禅人。虽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发愿。愿命终时。往生极乐。所以者何。参禅虽得个悟处。倘未能如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罗汉。不受后有。则尽此报身。必有生处。与其生人世。而亲近明师。孰若生莲花。而亲近弥陀之为胜乎。然则念佛。不惟不碍参禅。实有益于参禅也。

  心得

  以耳听受而得者。不如以目看读而得之者。广也。以目看读而得者。不如以心悟明而得之者。极其广也。以心为君。以目为臣。以耳为佐使。可也。用目当心。斯下矣。用耳当目。又下之下矣。

  世智当悟

  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有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智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出世间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别如来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无明惑。如实了了。见自本心者。是也。仅得其初。是出世间智也。名为渐入。兼得其后。是出世间上上智也。乃名顿超。何以故。但得本莫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谓大彻大悟者。何谬昧之甚。

  静之益

  日间有事。或处分不定。睡去四五更起坐。是非可否。忽自了然。日间错处。于此悉现。乃知尔来。不得明见心性。皆由忙乱。覆却本体耳。古人云。静见真如性。又云。性水澄清。心珠自现。岂虚语哉。

  佛经不可不读

  予少时。见前贤辟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视。罔觉也。偶于戒坛经肆。请数卷经读之。始大惊曰。不读如是书。几虚度一生矣。今人乃有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过目者。可谓面宝山而不入者也。又一类。虽读之。不过采其辞致。以资谈柄。助笔势。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谓入宝山而不取者也。又一类。虽讨论讲演。亦不过训字。诂文。争新竞高。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实践者。可谓取其宝。把玩之赏鉴之。怀之袖之。而复弃之者也。虽然。一染识田。终成道种。是故佛经。不可不读。

  泰首座

  或谓泰首座。刻香坐脱。九峰不许。以不会石霜休去歇去寒灰枯木去等语也。而纸衣道者。能去能来。将无会石霜意。而洞山亦不许者。何也。愚谓纸衣若果巳出息不涉众缘。入息不居阴界。则去住自由。当与洞山作愚痴斋。把手共行。泰何可及。如或不然。未免是弄精魂汉。古人所谓鬼神活计者。是也。而泰公却有真实定方。特其耽著静境。不解转身一句。二者。病则均也。然纸衣虚心。就洞山理会。而泰公奋然长往。自失大利。满招损。谦受益。学禅者宜知之。

  心之精神是谓圣

  孔丛子云。心之精神。是谓圣。杨慈湖平生学问。以是为宗。其于良知何似。得无合佛说之真知欤。曰精神更浅于良知。均之水上波耳。恶得为真知乎哉。且精神二字。分言之则各有旨。合而成文。则精魂神识之谓也。昔人有言。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者。是也。

  僧习

  末法僧。有习书。习诗。习尺牍语。而是三者。皆士大夫所有事。士大夫舍之不习而习禅。僧反习其所舍。而于巳分上一大事因缘。置之度外。何颠倒乃尔。

  宗门问答

  古尊宿家相见。其问答机缘。或无义无味。或可惊可疑。或如骂如谑。而皆自真参实悟中来。莫不水乳投函盖合。无一字一句浪施也。后人无知效颦。则口业不小。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谚语。傍人听之。亦复无义无味。可惊可疑。如骂如谑。而实字字句句。皆衷曲之谈。肝膈之要也。傍人固不知是何等语。而二人默契如水乳。如函盖矣。今不如缄口结舌。但向本参上著力。只愁不悟。不愁悟后无语。

  闻谤

  经言。人之谤我也。出初一字时。后字未生。出后一字时。初字巳灭。是乃风气鼓动。全无真实。若因此发嗔。则鹊噪鸦鸣皆应发嗔矣。其说甚妙。而或谓设彼作为谤诗。则一览之下。字字具足。又永存不灭。将何法以破之。独不思白者是纸。黑者是墨。何者是谤。况一字一字。皆篇韵凑合而成。然则置一部篇韵在案。是百千万亿谤书。无一时不现前也。何惑之甚也。虽然。此犹是对治法门。若知我空。谁受谤者。

  菩萨不现今时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巳。何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且昔佛法东流。自汉魏以迄宋元善知识出世。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何寥寥无闻。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岂其忍遗未度之生。亦有不现之杀耶。久而思之。乃知菩萨随愿度生。众生无缘。则不能度。喻如月在天上。本无绝水之心。水自不清。月则不现。况今末法渐深。心垢弥甚。菩萨固时时度生。而生无受度之地。是则临浊水而求明月。奚可得乎。

  曹溪不断思想

  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生。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龙。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药反成病。善哉言乎。今更为一喻。曹溪之不断百思想。明镜之不断万像也。今人之不断百思想。素缣之不断五采也。曹溪之对境心数起。空谷之遇呼而声起也。今人之对境心数起。枯木之遇火而烟起也。不揣已而自附于先圣者。试闲处一思之。

  根原枝叶

  末法人业经论。其所尚多在名繁相剧。而难为记持者。义幽理晦。而难为剖析者。文隐句涩。而难为销会者。以是骋辨。博夸新奇。而衲僧脚跟下一大事因缘。置之罔闻。又宁知彼名相义理文句。皆从此中流出。是则攻枝叶而昧根原。永嘉所以浩叹也。故曰。但得本不愁末。只恐时人于此信不及。放不下耳。

  种种法门

  譬如王师讨伐。临阵格斗。以杀贼为全胜。而杀贼者或剑或槊。或槌或戟。乃至矢石种种随用。唯贵精于一技而巳。以例学人。则无明惑障。如彼贼人。种种法门。如剑槊等。破灭惑障。如获全胜。是知无论杀具。但取杀贼。贼既杀巳。大事斯毕。所云杀具。皆过河筏耳。不务其大。而沾沾焉谓剑能杀人。槊不能杀。岂理也哉。参禅者。讥念佛为著相。励行者。呵修定为落空。亦犹是也。故经云。归元无二道。方便有多门。先德云。如人涉远。以到为期。不取途中。强分难易。

  生死根本

  黄鲁直曰。深求禅悦。照破生死之根。则忧畏淫怒。无处著脚。但枯其根。枝叶自瘁。此至论也。但未明言。孰为生死根者。又禅悦下要紧在照破字。若得禅悦。便谓至足。则内守幽闲。正生死根耳。须是穷参力究。了了见自本性。则生死无处著脚。生死无处著脚。忧畏淫怒。何由而生。

  智慧

  增一阿含经。佛言戒律成就。是世俗常数。三昧成就。亦世俗常数。神足飞行成就。亦世俗常数。唯智慧成就。为第一义。则知戒定等三学。布施等六波罗蜜。唯智慧最重。不可轻也。唯智慧最先。不可后也。唯智慧贯彻一切法门。不可等也。经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盖语其生发之次第。然而要当知所重。知所先。知所贯彻。始得。虽然。此智慧者。又非聪明辨才之谓也。如前世智当悟中说。

  行脚住山

  今人见玄沙不越岭。保福不度关。即便端拱安居。眼空四海。及见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赵州八旬行脚。即便奔南走北。浪荡一生。斯二者。皆非也。心地未明。正应千里万里。亲附知识。何得守愚空坐。我慢自高。既为生死参师访道。又何得观山观水。徒夸履历之广而巳哉。正因行脚之士。自不如此。

  山色

  近观山色。苍然其青焉。如蓝也。远观山色。郁然其翠焉。如蓝之成靛也。山之色果变乎。山色如故。而目力有长短也。自近而渐远焉。青易为翠。自远而渐近焉。翠易为青。是则青以缘会而青。翠以缘会而翠。非唯翠之为幻。而青亦幻也。盖万法皆如是矣。

  惺寂

  止观之贵均等尚矣。圣人复起。不能易矣。或有销缓急于其间者。曰。经言因定发慧。则止为要。以是相沿成习。修行之人。多主寂静。唯永嘉既为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之说。以明均等。而后文曰惺惺为正。寂寂为助。则迥然独得之见。从古至今。无道及者。自后宗门教人看话。以期彻悟。而妙喜呵默照为邪禅。正此意也。是故佛称大觉。众生称不觉。觉者。惺也。永嘉之旨微乎。

  真道人难

  凡人造业者百。而为善者一二。为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而坚久者一二。坚久者百。而坚之又坚。久之又久。直至菩提心不退转者一二。如是最后名真道人。难乎哉。

  楞严

  天如集楞严会解。或曰。此天如之楞严。非释迦之楞严也。予谓此语虽是。而新学执此。遂欲尽废古人注疏。则非也。即尽废注疏。单存白文。独不曰此释迦之楞严。非自已之楞严乎。则经可废也。何况注疏。又不曰自已之楞严遍一切处乎。则诸子百家。乃至樵歌牧唱。皆不可废也。何况注疏。

  悟后

  沩山和尚云。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尤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趋向。沩山此语。非彻法源底者不能道。今稍有省觉。便谓一生参学事毕者。独何欤。

  去障

  修行去障。亦有五等。喻如一人之身。五重缠裹。最外铁甲。次以皮裘。次以布袍。次以罗衫。又次贴肉极以轻绡。次第解之。轻绡俱去。方是本体赤历自身也。行人外去粗障。去之又去。直至根本无明。极微细障。皆悉去尽。方是本体清净法身也。

  禅佛相争

  二僧遇诸途。一参禅。一念佛。参禅者。谓本来无佛。无可念者。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念佛者。谓西方有佛。号阿弥陀。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执有执无。争论不巳。有少年过而听焉。曰。两君所言。皆徐六担板耳。二僧叱曰。尔俗士也。安知佛法。少年曰。吾诚俗士。然以俗士为喻。而知佛法也。吾梨园子也。於戏场中或为君。或为臣。或为男。或为女。或为善人。或为恶人。而求其所谓君臣男女善恶者。以为有。则实无。以为无。则实有。盖有。是即无而有。无。是即有而无。有无俱非真。而我则湛然常住也。知我常住。何以争为。二僧无对。

  谈宗

  予未出家时。乍阅宗门语。便以情识摸拟。与一座主书。左纵右横。座主惮焉。出家数年后。重会座主于一宿庵。劳问间。见予专志净土。语不及宗。矍然曰。子向日见地超卓。今反卑近。何也。予笑曰。谚有之。初生牛犊不畏虎。识法者惧。君知之乎。座主不答。

  名利

  荣名厚利。世所同竞。而昔贤谓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此却之不可免一语。最极玄妙。处世者。当深信熟玩。盖求不可得。人或知之。却不可免。谁知之者。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求为。又求之未得。不胜其愠。及其得之。不胜其喜。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喜为又已得则喜。他人得之则忌。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忌为。庶几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劫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故知此语玄妙。

  神通

  神通大约有三。一报得。一修得。一证得。报得者。福业自致。如诸天皆能彻视彻听。及鬼亦有通是也。修得者。习学而成。如提婆达多。学神通于阿难尊者是也。证得者。专心学道。无心学通。道具而通自具。但迟速不同耳。如古今诸祖诸善知识是也。较而论之。得道不患无通。得通未必有道。先德有言。神通妙用。不如阇黎。佛法还须老僧。意有在矣。试为喻之。世间官人。所有爵禄冠服。府署仪卫等。若神通然。而亦有三种。其报得者。如功勋荫袭自然而有者也。其修得者。人力夤缘。古人所恶不由其道者是也。其证得者。道明德立。而位自随之。仲尼云。学也禄在其中矣是也。是三者。胜劣可知也。

  大豪贵人

  世间大豪贵人。多从修行中来。然有三等。其一。持戒修福。而般若正智。念念不忘。则来生虽处高位。五欲具足。而心则时时在道。真所谓有发僧也。其二。持戒修福。而般若之念稍疏。则来生游戏法门而巳。其三。持戒修福。而于般若邈不系念。则来生为顺境所迷。背善从恶。甚而谤佛毁法灭僧者有矣。鞠其因地。则均之修行人耳。而差别如是。来生更来生。其差别又何如也。寒心哉。

  世界

  忆昔童子时。戏与诸童子相问难。谓天地尽处。当作何状。将空然皆太虚欤。则此空者。又何所止。将结实如垣壁欤。则此实者。又何所止。诸童子无以应。笑而罢。而予则隐隐碍于胸中也。彼山海经。所谓东西相去二亿里。南北相去一亿五万里。只据一方。诚管窥而巳。后阅内典。至虚空不可尽。世界不可尽。意始大豁。以为非佛不能道。嗟乎此未易言也。

  心不在内

  楞严征心。谓心不在内者。指真心也。若妄想心。则亦可云在内。此意微妙。未易与不知者道。世书曰。心藏神。神即妄想别名。其所称心。则肉团之谓耳。有义学辈。闻予言。摇首不信。今请以事明之。人熟寐。戏以物压其心。则魇。或自手误掩其心亦魇。又戏画睡人面。有至魇死者。此在内之明征也。义学曰。如是则真妄成二物矣。曰。子徒知真妄不二。不知真妄一而常二。二而常一也。不观水与冰乎。水冰不二。孰不知之。而水既成冰。水流动而无定方。冰凝实而有常所。真无方。妄有所。亦犹是也。从真起妄。妄外无真。由水结冰。冰外无水。故其体常一。而用常二也。义学曰。此子臆见。终违楞严。有据则可。曰。有据。据在楞严。诸君自不察耳。经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虽在色身之内。不妨体遍十方。正遍十方之时。不妨现在身内。此意妄想破尽者。方能证之。吾与子尚在妄想中。葛藤且止。

  出谷喻

  诗咏鸟谓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盖别是非。慎取舍之论。昔德山作青龙钞。初以为三祇炼修。乃得成佛。而南方魔子。谓一悟了毕。吾当往灭其种。以报佛恩。当是时。是一片真实好心。耿耿于怀。特不自知其所见之谬耳。及夫受指教于婆子。亲见龙潭。而积岁所宝所重。弃之如腐草。故能终成大器。震耀末法也。向使封滞臆见。我慢自贤。喻如窭人珍秘燕石。反谤贾胡谓嫉已宝。虽有百婆子。千龙潭。其将若之何。

  丸饼诳儿

  忆在家时。一儿晚索汤饼。时市门巳掩。家人无以应。丸米粉与之。啼不顾。其母恚甚。予曰。易事耳。取米丸匾之。儿入手。哑然而笑。时谓儿易诳若此。因知今人轻净土。重禅宗者似焉。语以丸汤饼之净土。则谛。易以匾米丸之禅宗。则笑。此真与儿童之见何异。嗟夫。

  好名

  人知好利之害。而不知好名之为害尤甚。所以不知者。利之害粗而易见。名之害细而难知也。故稍知自好者。便能轻利。至于名。非大贤大智不能免也。思立名。则故为诡异之行。思保名。则曲为遮掩之计。终身役役于名之不暇。而暇治身心乎。昔一老宿言。举世无有不好名者。因发长叹。坐中一人作而曰。诚如尊谕。不好名者。惟公一人而巳。老宿欣然大悦解颐。不知已为所卖矣。名关之难破。如是哉。

  看忙

  世有家业巳办者。于岁尽之日。安坐而观贫人之役役于衣食也。名曰看忙。世有科名巳办者。于大比之日。安坐而观士人之役役于进取也。亦名曰看忙。独不曰世有惑破智成所作巳办者。安坐而观六道众生之役役于轮回生死也。非所谓看忙乎。吁。举世在忙中。谁为看忙者。古人云。老僧自有安闲法。此安闲法可易言哉。虽然。世人以闲看忙。有务已心。无怜彼心。菩萨看忙。起大慈悲心。普觉群迷。冀彼同得解脱。则二心回异。所以为凡圣小大之别。

  无义味语

  宗门答话。有所谓无义味语者。不可以道理会。不可以思惟通故也。后人以思惟心。强说道理。则愈说愈远。岂惟谬说。直饶说得极是。亦只如鹦鹉学人语而巳。圆悟老人曰。汝但情识意解。一切妄想都尽。自然于这里会去。此先德巳验之方。断非虚语。吾辈所当深信。而力行者也。

  得悟人正宜往生净土

  或问某甲向修净土。有禅者曰。但悟自佛即巳。何必外求他佛。而愿往生。此意如何。予谓此实最上开示。但执之亦能有误。请以喻明。假使有人。颖悟同于颜子。而百里千里之外。有圣如夫子者。倡道于其间。七十子三千贤。相与周旋焉。汝闻其名。往而见之。未必不更有长处。而自恃颖悟。拒不觐谒。可乎。虽然。得悟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在。何者。天如有言。汝但未悟。若悟。则汝净土之生。万牛不能挽矣。深矣哉言乎。

  亲师

  古人心地未通。不远千里。求师访道。既得真师。于是拗折柱杖。高挂钵囊。久久亲近。太上则阿难一生侍佛。嗣后历代诸贤。其久参知识者。未易悉举。只如慈明老人下二尊宿。一则杨岐。辅佐终世。一则清素。执侍一十三年。是以晨咨暮炙。浃耳洽心。终得其道。以成大器。而予出家时晚。又色力羸弱。气不助志。先师为度出家。便相别去。方外行脚。所到之处。或阻机会。或罗病缘。皆乍住而巳。遂至今日。白首无知。抱愚守拙。嗟乎。予不能于杏坛泗水。济济多士中。作将命童子。而乃于三家村里。充教读师。可胜叹哉。

  千僧无一衲子

  龙兴靖公。受知于雪峰大师。峰记靖云。汝他日住持。座下千僧。无一衲子。后靖应钱王之请。住持龙兴。果众千余。皆三藏诵习之徒而巳。一如峰记。昔马大师得人之多。其成十器者。至八十八人。靖去马师。年不甚远。而衲子之难得。乃千中罕见其一。况今时乎。人间无十善。则天类衰。僧中无衲子。则佛种断。近且不知衲子之谓何也。法道伶仃。如线欲绝。悲夫。

  生日

  世人生日。设宴会。张音乐。绘图画。竞辞赋。以之为乐唐文皇独不为。可谓超越常情矣。或曰。是日也不为乐。而诵经礼忏。修诸福事则何如。曰。诚善矣。欲报父母劬劳生育之恩及灭已躬平生所作之业。于此宜尽心焉。然末也非本也。先德有言。父母未生前。谁是汝本来面目。是日也。有能不为乐。而正念观察未生前之面目者乎。若于此廓尔洞明。则不但报此身之父母。而累劫之亲恩无不报。不但灭现生之业。而多生之夙障罔弗灭矣。罢人世之乐。得涅槃之乐。孝矣哉若人乎。伟矣哉若人乎。

  年少闭关

  闭关之说。古未有也。后世乃有之。所以养道。非所以造道也。且夫巳发菩提大心者。犹尚航海梯山。冒风霜于百郡。不契随他一语者。方且挑包顶笠。踏云水于千山。八旬行脚。老更驱驰。九上三登。不厌勤苦。尔何人斯。安坐一室。人来参我。我弗求人耶。昔高峰坐死关于张公洞。依岩架屋。悬处虚空。如鸟在巢。人罕觏之者。然大悟以后事耳。如其图安逸而缄封自便。则断乎不可。

  僧畜僮仆

  僧有畜僮仆。供使令者。夫出家人。有弟子可服役。奚以僮仆为。或曰。弟子为求道而来。非执役人也。噫。夫之子适国也。一则曰冉有仆。一则曰樊迟御。渊明之赴友人召也。一门生。二子。舁其篮舆。后世图而绘之。以为高致。今出家为僧。乃宠爱其弟子。如富贵家儿。而另以钱买僮仆。供櫤负薪。张伞执剌。末法之弊。一至是乎。

  时光不可空过

  世人耽著处。不舍昼夜。曰。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耽赏玩也。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耽曲糱也。野客吟残半夜灯。耽诗赋也。长夏惟消一局棋。耽博奕也。古有明训曰。是日巳过。命亦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今出家儿。耽曲糱者固少。而前后三事。或未免焉。将好光阴蓦然空过。岂不大可惜哉。

  一蹉百蹉

  古云。今生若不修。一蹉是百蹉。一之至百。何蹉之多直至于是。经言。离恶道得人身难。得人生逢佛法难。然而逢念佛法门信受。为尤难也。如经所言。蚁子自七佛以来。未脱蚁身。安知何日得人身。又何日逢佛法。又何日逢念佛法门而信受也。何止百蹉。盖千蹉万蹉。而无穷也。伤哉。

  修福

  古有偈。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有专执前之二句者。终日营营。惟勤募化。曰吾造佛也。吾建殿也。吾斋僧也。此虽悉是万行之门。而有二说。一则。因果不可不分明。二则。已事不可不先办。或曰。果如子言。则佛像湮没。谁其整之。塔寺崩颓。谁其立之。僧饿于道路。而不得食。谁其济之。人人惟办已事。而三宝荒芜矣。曰不然。但患一体三宝荒芜耳。世间三宝。自佛法入中国以来。造佛建殿斋僧者。时时不休。处处相望。何烦子之私忧而过计也。吾独慨夫僧之营事者。其瞒因昧果。不惧罪福。克减常住。藏匿信施者。无论矣。即守分僧。而未谙律学。但知我不私用入巳则巳。遂乃移东就西。将甲补乙。或那还急债。或馈送俗家。不知砖钱买瓦。僧粮作堂。枉受辛勤。翻成恶报。是则天堂未就。地狱先成。所谓无功而有祸者也。中峰大师训众曰。一心为本。万行可以次之。则所谓已事先办者也。已事办而作福事。则所作自然当可矣。至哉言乎。为僧者。当铭之肺腑可也。

  大鉴大通

  大鉴能禅师。世称南宗。大通秀禅师。世称北宗。然黄梅衣钵。不付时时勤拂拭之大通。而独付本来无一物之大鉴。何宗镜录谓大鉴止具一只眼。大通则双眼圆明。信如是。何以不得衣钵。夫曹溪亲接黄梅。远承达摩。又远之承迦叶。又远之承释迦。乃永明传道于天台韶国师。而为此说者何也。抑随时救弊之说也。昔人言晋宋以来。竞以禅观相高。而不复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故初祖西来。至永明时。又或以为一悟即了。故宗镜及万善同归等书。力赞修持。则似乎南宗专于顿悟。而北宗顿悟渐修。智行双备。故有只眼双眼之喻。万松老人独奋笔曰。此一只眼。是之谓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也。是之谓把定乾坤眼也。是之谓顶门金刚眼也。倘新学辈诸浅见者。执宗镜所云。作实法会。则大鉴止是空谛。而大通方始是中道第一义谛。可乎。或曰。曹溪六代传衣。举世靡不知之。而当是时。何为惟见两京法王。二帝门师。北宗大著于天下。而不及曹溪者。又何也。曰。曹溪既承印记。秘其衣钵。为猎人守网。潜光匿彩。至于一十八年大通之道盛行。曹溪之名未显也。迨风幡之对而后道播万世矣。曹溪潜龙深渊。不自炫耀。大通见龙在田。不自满盈。其言曰。彼亲传吾师衣钵者也。盖善知识之相与以有成也。如是。

  诗偈。

  劝修四料简

  作福不念佛。福尽还沉沦。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无福不念佛。地狱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后证两足尊。

  示广位

  病从身生。身从业生。不造诸业。祸消福增。娑婆念佛。极乐标名。一心不乱。上品位登。

  因性灵示众

  聋哑痴僧。名曰性灵。世间好恶。何足评论。是非长短。何必强分。以此不说。即杜祸门。以此勿听。即塞谤门。以此不疑。成就信门。人能学我。万祸无侵。再或精进。圣道可成。

  僧大文求偈字无外号含空

  万象之中。唯空为大。空在我心。眇如一芥。大哉心乎。谁与对待。无对待故。是以无外。

  示大卓

  有生必有死。长短安足论。今得圆僧相。平生愿巳满。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注想极乐国。上品莲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成语名称以玉抵乌成语拼音yǐ yù dǐ wū成语...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